从虚构到非虚构
2017年7月,我拟订了写作计划:以文学的虚构手法,创作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农村彻底走出千年贫困的长篇小说,并设想以此问鼎省委宣传部、甚至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
伴随脱贫攻坚的强势推进,我的创作也进展很快。但在与一些扶贫干群和贫困户的接触中,我逐渐感到,小说中塑造的扶贫干群和贫困户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纠葛、矛盾、苦乐,与现实中的扶贫脱贫相比,尚不具备更加直击人心的感人形象与典型意义。犹疑也就在这时产生了:是继续按这个路子写下去,还是推翻重来?是继续以小说这一虚构形式展现扶贫,还是另辟蹊径?是不是可以把虚构的扶贫长篇小说,替换为广大扶贫干群自己的非虚构日记?——当虚构的艺术形象并不比现实故事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现实的生活直接走进艺术的文本呢?!
2018年5月,省文联、省作协“安徽作家‘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千里走淮河作品集《走淮河》首发式”在合肥举行。我向省文联、省作协及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领导,谈到改变长篇小说虚构的文本方式,直接选用扶贫干群的工作手记,主编一本《我的扶贫日记》,客观呈现基层广大扶贫干群精神风貌的设想。省文联、省作协领导都说好,出版社领导也很支持,认为这样扶贫干群自己写、写自己的《我的扶贫日记》,目前全省图书选题中还没有同类题材,是一个创造创新,将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一线扶贫工作者的形象图谱和心灵观照。
《我的扶贫日记》,共入选作品68篇。在编审书稿的过程中,作者的扶贫态度、扶贫精神、扶贫情怀、扶贫心血、扶贫苦乐、扶贫成效,一一跃然纸上,流淌字里行间,令人感从心出,敬佩由然。这些挺在一线的基层扶贫干群,以及刚刚走出校门的青春扶贫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日常的状态基本与写作无关,对写作的选题、选材、剪裁、布局,也大多缺乏技术的训练与处理。但是,他们笔下的“扶贫日记”,依然具有扣人心弦、打动人心的文字力量。
纵观《我的扶贫日记》,或从宏调的背景进行叙事,或从具体的路径进行阐发,68篇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帮扶情谊深》,从“隐隐的担心”到“大大的意外”,让我们看到了不远的明天,“处处都将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幸福家园”;《爸爸,我想当你的贫困户》,从女儿的视角,凸显了扶贫工作的付出与繁难;《体悟扶贫》,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维度,提升对扶贫工作的理解;《美好的盼头》,为了贫困户美好的盼头,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内生动力是根本》,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户从“政府能给我多少钱”,逐渐向“我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脱贫”转变;《雨中入户》,面对贫困户,时常“被他们的质朴而感动,被他们的善良而感染,被他们的真情而感化”。《每一天都是新的》《阳光书屋筹建曲》《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个柑橘》《扶贫路上的结与解》《心怀感恩 拥抱生活》《从初识到成长》《为了梦想》《青春路上 挺直脊梁》《青春在扶贫中绽放》《脱贫攻坚 让残疾人生活充满希望》《认真尽责是关键》……所有与人类相关的美好品质,都被作者化为对扶贫户的无私大爱,让所有的文字泽披金色的阳光,散发出早春大地的温暖。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十年,数十年,乃至更遥远的将来,当正在或已经全面进入小康和现代化的人们,打开我们这部《我的扶贫日记》,翻检一篇篇一段段饱含真情、写满初心的文字,将会对我们这些扶贫干群致以怎样的敬意,对我们这些作者报以怎样的遥念与感怀!
《我的扶贫日记》编辑出版,得到了安徽省文联、安徽省作协、芜湖市文联、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关心,得到了诸多方面的热情相助与推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向所有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的领导和同志们,致敬!
本文系该书序言
《我的扶贫日记》 罗光成 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 罗光成
新闻推荐
星报讯昨日,记者获悉,省司法厅发布《关于选任人民监督员的公告》,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选任534名人民监督员。即日起至6月22日,凡...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