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曾进中南海演出的洞箫艺人张魁明 ◎刘 阳

亳州晚报 2020-05-29 08:18 大字

[摘要]◎刘 阳

张魁明先生在亳县文化馆演练坠胡等乐器刘涛摄

张魁明先生(1908年-1961年),号瑞庭,亳县(谯城区)五马镇张楼村人。他善吹洞箫,技法娴熟,运用自如,不论在指法和运气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他用洞箫吹奏曲调,音韵浑厚圆润,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把乐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安徽省民间音乐“二绝”之一。

张魁明先生出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幼年家境贫寒,十八岁那年因患眼疾,医治无效,致使双目失明,苦恼和悲痛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找些慰籍,学点技艺,寻找生活门路,他托人买了一支洞箫,起初一窍不通,还怕吵扰周围邻居,就带着洞箫,独自摸到儿时玩耍的庄北河堤上学吹奏。他早起五更,夜到三更,靠耳朵听、脑子记、嘴里哼,两手反复摸索,慢慢学会了一些吹奏方法。盲人学艺,又无师指教,困难重重。但是,他凭着坚韧和毅力,刻苦学练,逐渐找到了门径。听说哪里逢会唱戏、办喜事,他都要跟别人一道去听,并把听到的曲调记在心里,回家练习演奏,一个小调都要练习数百遍,直至娴熟自如。

同时,张魁明还经常在自己村里及村外空旷的田野上,凭借自己灵敏的听力,仔细聆听辨析人们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细心揣摩探索,反复吹奏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让洞箫吹出了人们的语音苦笑,使它飞出了种种鸟鸣音。

在张魁明二十岁那年,家乡遭了水灾,生活无着,只得带着妻儿到处流浪。他吹着洞箫,沿街乞食,并借以倾诉内心的痛苦。在漫长而辛酸的日子里,他自编了一些曲调,如《小花场》《哭表婶》《哭干娘》等。《小花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是以地方民歌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一支曲子,苍凉悲壮、哀惋动人、声声掩抑、字字有情,淋漓尽致地倾吐了他自己,也倾诉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

1948年亳州解放,张魁明先生结束了乞讨生涯,在土改时分得了土地和牲畜,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为表达翻身的感激之情,他亲自送子参军,参加解放战争。他还参加了宣传队,在支援淮海战役和土地改革中,用洞箫鼓舞士气,奏起一曲又一曲胜利的欢歌。还是他手中那支箫,但吹出来的不再是凄苦之音,而是当家作主人的喜悦之情。这时期,他创作了《喜临门》《百鸟朝凤》《双拜堂》等曲调。《百鸟朝凤》是支传统曲牌,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穿插融入了他吹奏的各种鸟鸣。

张魁明先生用洞箫能吹出单音、双音,能吹出激昂雄壮、喜怒哀乐的音调,他还发挥了模拟各种声音的特长,模拟豫剧《南阳关》的演奏,角色的唱、念、白,乐器的配合,无不层次清晰,惟妙惟肖,鲜活动人,正像群众称赞的那样:“远听一台戏,近看一支箫。”曲调《哭表婶》演奏中,既有悲从中来亲人的嚎啕,也有出于应酬的远亲的假哭,同时还有劝人节哀的劝告。他演奏的《过马队》,开始马蹄声隐约可闻,接着声音由小到大,只听号声嘹亮、马蹄踏踏,还夹杂着马的嘶鸣声,各种声音,融合交汇,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除洞箫外,他还擅长吹笛子和拉坠胡。在坠胡演奏中,如果断了一根弦而又来不及接换的话,他能用一根弦拉出同样的曲调,被人们誉为“绝招”。

1956年张明魁先生参加了亳县举办的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他吹奏的《喜临门》获得个人演奏奖。1957年1月在合肥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的洞箫独奏获得优秀节目奖和特别演出奖。音乐界专家对他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洞箫一到他手里,便有了生命。他用洞箫吹出了应有的声音,扩大了箫的音色范围。”他与蚌埠市笛子演奏艺人尹明山被誉为安徽省民间音乐的“二绝”。

汇演结束后,他被特批担任安徽省艺术学校教师和省文工团团员。同年3月,张魁明应邀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他竹笛飞出百鸟音,受到听众热烈欢迎,名声大振。会演期间,他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有家领导人演出,受到亲切接见。

张魁明先生因病于1961年10月逝世,终年53岁。他创作的曲调,经安徽省文化厅指派的艺校音乐教师、上海民族乐团等同志记谱整理了一部分。但因他去世过早,他的音乐技艺和吹奏技巧没得到很好的传承,实在可惜。

张魁明先生能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演出,是他一生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所得到的殊荣,也表明了他的洞箫演奏技艺在当时达到了国内顶级水平。

新闻推荐

安徽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 审议各项决议草案、有关法律和决定的草案建议表决稿

本报讯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安徽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