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清明, 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气 本报记者 李钧

淮河早报 2020-04-09 08:59 大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安徽大学教授陈广忠介绍说,课本里的清明,是厚重的也是轻盈的,是感伤的也是欢快的。翻开课文,细细品读,在这个春天的节日里,我们沉思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我们体味中华儿女敬畏生命的情感力量。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指出,“清明时节”的气象特点,就是“雨纷纷”。“路上行人”扫墓上坟,思念亲人,就像要“断魂”一样。行走在外的诗人询问“何处”有“酒家”,放牛娃指向远远的“杏花村”。

关于“杏花村”,也有二说。其一,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依据是: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42岁的杜牧,担任池州刺史,治所在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任职2年。清代康熙年间文学家郎遂,历经11年,编撰了《杏花村志》十二卷。其二,指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杏花村,以“杏花村”美酒闻名天下。杜牧曾写有《并州道中》诗,作为实证。杜牧诗中写到:“戍楼春带雪。”但是,这与“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节气上不能相互对应。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春,初唐四杰之一的孟浩然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是进士不第。适逢清明,40岁的诗人写下了《清明即事》,诗中说: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诗中的意思说,京城里的人特别重视清明,而旅居在外的人,心中自然就有愁绪思念。车轮转动在路上合着声响,东城的柳色一片青翠。花谢了野草茁壮生长,黄莺飞翔双蝶嬉戏。空旷的大堂里,坐着回忆往事,喝茶聊天,也就醉了。

新闻推荐

安徽10所高校撤销7个学位授权点 增列16个学位授权点

本报讯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关于下达2019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全国各高校或单位...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