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轮胎厂: “千万财团”企业如何“炼成”
○上世纪50年代末安徽橡胶轮胎厂工人在工作
○安徽橡胶轮胎厂奖状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轮胎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8亿元,实现利税1.75亿元,产品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38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安徽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千万财团”之一,更是国家在安徽唯一生产轮胎的定点企业。
“不一样”的安徽轮胎厂
解放初期的1957年,在合肥市蚌埠路三里街有一家生产橡胶产品的小企业,叫安徽省交通厅合肥橡胶厂。当时的安徽汽车制造业刚刚起步,为配套生产轮胎,有关部门决定将安徽省交通厅合肥橡胶厂更名为安徽橡胶轮胎厂,专业生产轮胎。1957年10月安徽橡胶轮胎厂成立。即为安徽轮胎厂前身。
因为是建厂初期,设备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所以虽然1958年安徽橡胶轮胎厂正式投产了,主要生产拖拉机、汽车外胎。但产量并不高,有数据表明,从1958年到1966年累计生产汽车、拖拉机专用轮胎5万余套。
和大部分企业一样,文化大革命初期,安徽轮胎厂的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和大部分企业又不大一样,安徽轮胎厂在文革期间并没有停产,而且还连续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技术改造和扩建,产量、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
档案是这样记载的:1969年,安徽橡胶轮胎厂更名为安徽轮胎厂,并被纳入重点技术改造单位,由国家拨款225万元扩建厂房、添置设备,到1974年,全厂建成炼胶、成型、硫化、翻胎、动力、机修6大车间,主要生产设备达124台(套),轮胎生产的五大工艺设备基本齐全,动力机械总能力达到2984千瓦,汽车轮胎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
“千万财团”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后,安徽轮胎厂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1983年前后,这个厂又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累计使用资金近3000万元,并从日本、美国和西德引进上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和检测设备,使得生产能力由1975年的年产量20万套汽、拖轮胎规模,提高到年产汽、拖轮胎50万套,手推车胎100万套,自行车胎80万套等。
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合肥市为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一直在努力为企业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但完善了厂长负责制和股份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工作,而且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企业的经营方式、领导体制、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拓了搞活企业的新思路,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一批中小企业开始借力发展,脱颖而出。安徽轮胎厂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以1985年的数据为例,这一年安徽轮胎厂的主导产品就有载重汽车胎、轻型载重汽车胎、工程车胎、农用车胎、摩托车胎、手推力胎等共6大类近60个品种。其中载重汽车胎和轻型载重汽车胎被国家化学工业部评定为B级产品;当年总产轮胎38万套,完成产值逾亿元,实现利税3110余万元,上缴利税2161万元,成为当时安徽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千万财团”之一。并且是国家在安徽省暨合肥市唯一生产轮胎的定点企业。
除此之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轮胎厂就上了当时先进的子午胎项目。这不仅在安徽,在全国也是较早的,引起了多方关注。
“子午线轮胎是胎体帘线按子午线方向排列,有帘线周向排列或接近周向排列的缓冲层紧紧箍在胎体上的一种新型轮胎。按照胎体和带束层所用帘线材料不同,子午线轮胎可分为三种: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半钢丝子午线轮胎和全纤维子午线轮胎。”安徽轮胎厂老工人戴庆普解释说。“子午线轮胎因结构科学合理,使受力改善,比普通轮胎多了许多优良的性能。当年准备上这个项目时,全厂职工积极性都很高,可以说是群情振奋吧。”
据戴老介绍,首先是使用寿命长,子午线轮胎胎面耐磨性强,且耐刺扎,不易爆胎,行驶里程可比普通斜线轮胎多30%;其次是滚动阻力小,耗油低,滚动阻力比普通斜线胎小15%-20%,滑行距离多25%左右,因此,使用子午线轮胎不但可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还可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第三是承载能力大,子午线轮胎比普通斜线轮胎承载能力高10%以上,如果说一个国产子午线轮胎的承载能力为1800kg的话,那么同类型普通轮胎的承载能力仅为1500kg。最后是减震性能好。因子午线胎体使汽车挟顺性得到改善,所以乘坐舒适,同时也降低了车辆受冲击损坏的可能性,有助于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据记载,安徽轮胎厂自1958年建成投产至1985年底,累计生产汽车、拖拉机专用轮胎201.57万套,手推车胎542.4万套,自行车胎209.51万套。产品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3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通过国家级质量鉴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8亿元,实现利税1.75亿元。从这当中不难看出安徽轮胎厂的红火。
中外合资后的发展
1993年7月,根据当时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关部门促成了安徽轮胎厂与新加坡佳通集团投资公司签订合资兴办佳安轮胎有限公司(后改为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2200多名职工整建制进入合资公司。这也是当时安徽省工业领域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从此后安徽轮胎厂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做着贡献。
合资后的安徽轮胎厂也的确发生着变化。这一点从职工工资平均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就可看出。1996年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800元,1998年更达到1400元,那时这个在全市算是比较高的收入了。“当时不少人都羡慕我们呢。”安徽轮胎厂的一些老工人说。
而据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也成了佳通集团在中国设立最大的一家轮胎制造型企业。近两年,安徽佳通更是以每年约3亿元的投资来对设备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改造升级。位于安徽佳通的研发中心也是目前其集团内最大的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拥有高素质的研发员工达700余人,拥有完备的轮胎室内和室外检测设备。而且,该研发中心还拥有三大自主研发的产品开发平台,截至目前已经相继开发出了轮胎瞬态动力学分析、噪声分析、振动分析、温度场分析以及温度相关的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等技术,完全具备与整车厂进行项目同步开发的能力。
当然,在产品生产方面,佳通轮胎同样硕果累累。目前,佳通轮胎新开发了包括全钢子午胎、半钢子午胎等领域在内的数百个规格品种,“未来,安徽佳通将通过大力发展,努力成为轮胎行业的引领者,率先实现轮胎工业4.0的目标。”对于这样的远景,相信每一位原安徽轮胎厂的老职工都为之自豪。
□程堂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奥萍)3月23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日前,安徽省印发了《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