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检测纪实: 扭曲的“S曲线”浮现 它来了! 安徽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现幕后故事
○检测人员在进行核酸提取
新冠肺炎病毒袭来,无数人经历了与这个全新病毒有关的“第一次”。
这里是安徽省吹响新冠肺炎病毒“抵达警报”的地方。在这里,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经检测确认为“阳性”;这里,已累计检测了近两万例新冠肺炎标本。连日来,这里承担了全市九个县(市)区的标本检测任务。
我们走进合肥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讲述一个个“与病毒赛跑”的故事。故事的开头要从1月20日那天说起……
扭曲的“S曲线”浮现
“震惊,还有忐忑”
1月20日下午,合肥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首次从一个病例标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当时的直觉是这个病毒不简单。”即使时隔多日,金晶,合肥市疾控中心病毒专业组组长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深部咳痰标本,从病例的呼吸道采集而来。当第一次核酸检测,荧光PCR仪显示屏上呈现出一条s形曲线时,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原来,如果患者的冠状病毒检测为阳性时,PCR仪显示屏上会出现一条曲线,当样本检测为阴性时,就显示为一条直线。
“震惊,还有忐忑。”金晶说,慎重起见,大家一致决定再复测一次。尽管这意味着又将消耗3个多小时的时间。
复核实验后,结果再次确认为“阳性”,“病毒还是来了!”依照有关规定,合肥市疾控中心连夜将标本送往安徽省疾控中心。
两天后,1月22日16时,经中国疾控中心最终复核,确认此例为安徽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病毒尚未抵达,战斗已经启动
标本量最多时高达500多份
其实,自去年12月底,看到武汉市卫健委公布“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后,凭借着丰富经验和敏感性,金晶便通知团队做好准备。
“当仁不让地一定要把检测任务完成好。”随后,实验室团队着手梳理应急试剂耗材储备量,拟制可能需要开展的工作计划,做好随时迎接应急指令下达的准备。
样本需要采哪些?哪些人采样?哪些人送样?过程中需要做哪些防护?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结束的当天,省人大代表、合肥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副科长张文艳连夜赶制课件,第二天对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进行冠状病毒疑似病例样本采集、运送和生物安全的培训。
虽然病毒还没抵达,但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就在安徽省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的几天前,实验室曾检测过一例可疑的标本。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的检测人员反复检验——核心检测区保证两名检测人员同时进行,他们互相配合、监督,防止失误发生。最终,这名患者被排除了新冠肺炎。
疫情发生以来,合肥市疾控中心承担了合肥地区临床所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者样本的核酸检测任务,为判定确诊及是否达到出院标准提供实验室检测依据。
标本数量最多的时候,有时一天高达500多份。
60天来“每天都在接单”
“不管是第几个,都要对准确性负责”
这支“战队”由6个人组成。他们仿佛织就了一张“病毒筛选网”,严防死守检测阵地,力争第一时间形成报告并反馈给各家医疗机构。
由于全市各个医疗机构的标本送检时间不一,有些标本直到凌晨才能送抵实验室。
整理、编号、分装、核酸提取、体系配制、扩增检测……面对源源不断的各类标本,大家守在各自岗位,有条不紊地逐项推进检测程序。
“从1月21日开始,每天都在‘接单’。但不管是第几个,都要对其准确性负责。”金晶表示,现行的荧光PCR检测技术是通用技术平台,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说,检测团队的熟练程度没有问题。
“逐步深入推进实验,对我们来说,既是对病毒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金晶说,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深入以及检测技术的逐步进展,实验室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工作方案。
不回家的“战队”
“伢趁我不在的时候会走路了”
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这支队伍跑出了精准检测“加速度”。
每天,同样的实验过程至少重复3次,对生理和心理是双重考验。为了保证3至4个小时一轮的检测工作一气呵成,检测人员严格控制饮水和进食。长时间穿戴密封装备把大家的脸上勒出一道道印痕,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还有人曾出现呼吸不畅、头晕头痛等症状。
为了保证检测人员安全不出现任何问题,从1月20日开始,这支战“疫”队伍中的6个人都没回过家。
抛去疾控人的身份,他们亦是普通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60个日与夜,在战“疫”前线连续奋战的他们,只能在视频中给家人报一个平安。
“标本来了,最快、最准地给它们定‘身份’,就是团队的职责所在。”金晶说,团队协作的各个环节要紧密配合,不能有一点闪失。
聊起“回家”的话题时,大家打破了沉默,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伢趁我不在的时候会走路了。”实验室成员朱引娣说。这个“90后”的姑娘说这话的时候,言语故作轻松,却没忍住喉头的哽咽。
“疫情高峰期时,我们对传播途径不是很清楚,不敢冒一点风险,既是出于对家人的保护,也是出于责任感吧。”金晶说,一旦有人感染,意味着整个实验室被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近距离地接触病毒,面对未知的风险,确实心存畏惧,但从来没有想过‘退缩’二字。”金晶说,“每一个标本背后,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是家人最深切的希望!”
“随着疫情向好发展,希望可以借机缓和一下身心疲惫。但我们清楚,还没有到可以松劲的时候。”金晶说,目前面对境外输入新挑战,“战斗”仍在继续。不过,他们相信,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绚丽的花儿正为生命歌唱……
采访结束,时间是晚上9点,回望疾控中心八楼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这一切让人读懂:无数个灯火通明的窗口、无数个坚毅的眼神,就是“责任”与“担当”最真切的注解。
这一刻,他们盼着疫情快些被“战胜”。而我,简单地希望他们早点“回家”。
面对新发病毒,在对它的传染性、致死率等方面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人难免会产生恐惧。然而,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人,用行动生动地给出回答:恐惧的结果不一定是退缩,也可能是向前。因为,我们葆有一份敬畏生命与热爱生活的坚定信念。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奥萍通讯员周霖王换)3月17日,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省市场监管局窗口发出了安徽省首张新版食品生产许可证。据悉,...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