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为何要做好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群众应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心理服务行业今后还需如何提升与加强?记者就此采访相关专家 做好心理疏导 充实服务力量 对话人:安
记者:做好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对整个防控工作有何意义?
蔡翥: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群体恐慌心理容易引发抢购等从众行为,可能使基本生活物资保障面临困难。心理援助工作有助于及时疏解群众个体心理层面的恐慌情绪,增强民众的抗疫信心,更好地适应疫情特殊时期的工作生活。同时,基层社区管控举措的成效直接取决于辖区群众的配合,所以提前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建设将有助于预防群众抵触情绪的产生,避免个别冲突事件的发生。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丧亲、工伤、失业群体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心理援助工作可以帮助这些群体快速恢复健康心态,适应灾后的工作生活,避免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马如军:做好群众的心理疏导对整个防疫工作有重大意义。这次疫情来势汹汹,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做好疫情防控,需要对民众做好“安心工作”。及时引导群众安心生活、工作、学习,安心一个人独处,也要安心一家人、一群人共处。面对疫情,人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松懈麻痹,但也不可过于紧张焦虑。要学会把非常时期的生活状态变成常态的防病治病、健康生活的新模式,不断提高预防与应对疫情的能力和意识,合力维护好疫情期间的社会秩序。
记者:哪些人最需要心理援助?可采取什么方式对他们进行援助?
马如军:首先是因疫情死亡者的家属,其次是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尤其是与死亡创伤相关的人员,第三是因疫情引发原始心理创伤复发或加剧的人。对死者家属要做哀伤处理,患病治愈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或被歧视感也是心理干预的重要内容。对一线人员的干预主要是帮助他们放松减压,以快速恢复生活与工作状态,要及时进行死亡创伤筛检,对不能坚持岗位的进行调换,严重者要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防止三个月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居家民众如有心理援助需求,可拔打各级政府公布的热线电话进行求助。
记者:群众应如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有哪些建议?
蔡翥: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提高人体抗击病毒侵袭的免疫力。面对疫情,人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当下的生活过好,积极应对。首先,要学会接纳负面情绪,自我调节放松。对于疫情带来的不良情绪困扰,可通过打太极拳、练瑜伽、听音乐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其次,要关注积极信息,分享疫情防控取得进展的积极信息和疫情一线人员积极的生命故事,强化应对疫情的内在力量,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最后,面对困境,要学会接纳现实,积极赋能,在接受和改变之间取得平衡。把居家防疫当作一次加深自我认知的机会,通过看书、上网课等方式坚持学习,充实自己。
记者:此次疫情对当前的心理服务行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与挑战?今后应如何提升与强化?
蔡翥:首先,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管理要更加规范。在这次疫情中,各地各级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及心理学相关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都在积极行动,建立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和宣传,有些热线利用率不高。由此可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力量、接受服务的个体和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需要有效沟通合作,社会心理服务行业更需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序推进工作。其次,队伍建设要更加专业。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要求加强各级应急心理援助队伍建设。这次疫情再次提示我们,需要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应当探索培养各级各地应急管理心理援助队伍的建设,并与常态下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紧密结合,以应对特殊时期的需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近日获悉,疫情没有结束,芜湖高校为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云服务”,切实做到就业工作标准...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