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建议开设“托老所” 代表委员聚焦“养老问题”

合肥晚报 2020-01-15 00:49 大字

开设“托老所”、为特困失能老人设立“专项补助基金”、打造养老“十五分钟服务圈”……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养老问题”再次成为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的热点话题。

省人大代表瞿顶娟:

建议开设“托老所”

作为一名“老代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瞿顶娟将目光聚焦于“养老”。

“毫不夸张地说,我身边有90%的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是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另外一方面觉得去养老院‘不光彩’。”瞿顶娟说。

“现在校区附近都有很多‘托儿所’,那能不能试点一些‘托老所’,子女上班时送老人过去,白天有人能照顾他们的吃饭、休息,晚上子女下班后再将他们接回来?”瞿顶娟提议,这样一来,既能解决老人的看护问题,让子女放心上班,也能解决他们不去养老院的“心理疙瘩”。

她建议,这种“托老所”可以由政府监管,街道和社区牵头,或者是联合街道的卫生与服务中心,实现“医养结合”,让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身体不适的老人既能得到看护,也能方便就诊。

省人大代表谢琼:

关注特困失能老人

谢琼是合肥一养老机构负责人,今年她关注的话题依然是“养老”。

谢琼说,当前安徽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本吸纳了自理型老人的养老需求,但失能老人医养照护的专业要求高、责任大,居家社区服务难以承担,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迫切需求社会提供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

谢琼建议,建立特困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补助制度。由政府牵头,以财政、民政福彩等调剂划拨为主,社会各界捐助为辅,筹建长期护理补助基金,专项用于城乡特困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费用补助支出。

“为了精准帮扶到这些特困失能老人,还建议制定长期护理失能鉴定评估机制。”谢琼说,以失能程度、经济状况、疾病情况等综合鉴定评估结果,确定其是否纳入补助范围,结合鉴定评估情况,分级分类给付补助,促进资金合理支出及效用最大化。

民盟安徽省委:

建议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

“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按照片区管理的方式,创办社区嵌入式连锁型小微养老机构和具备照护功能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民盟安徽省委提出,可以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依法设立的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访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全力打造养老“十五分钟服务圈”。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化发展,鼓励市场分层次、分类别提供养老服务产品和养老服务。

民盟安徽省委提到,可以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品牌的养老服务连锁企业参与安徽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形成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省政协委员龚明珠:

促进家政人员专业水平提升

省政协委员龚明珠认为,随着老龄化快速发展和“全面二孩”时代到来,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家政服务业政策体系,健全保障机制,在政府补贴、公办民助、购买公益家政服务岗位、老年护理纳入民生工程、实施家政服务扶贫项目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家政服务企业有7000家,从业人员约70万人,按全省城镇家庭11%有家政需求测算,市场需求家政服务人员120万人,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安徽省家政服务行业还是存在政策保障不完善、行业社会认可度低、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龚明珠建议,推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服务由单一向多元、低端向高端、一般性向个性化转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移动终端等,推进“互联网+家政服务”,实现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

龚明珠表示,可以考虑发挥安徽省科教资源优势,依托和支持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家政服务企业、协会组织联合培养家政服务技能人才,逐步推进从业者持证上岗,有效满足越来越多的家政对家务保洁、母婴护理、育婴教育、照料老人、养老护理、病老陪护等的多样需求。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瑜香 统筹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余佼佼 乐天茵子 刘梅梅 蒋瑜香/文

新闻推荐

李国英在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农工党、无党派、工商联、经济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 筑牢稳增长的实体根基营造强实体的更好环境 张昌尔主持会议

本报讯1月12日下午,省长李国英来到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农工党、无党派、工商联、经济界委员联组讨论会场,听取对做好强实...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