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村”到“分红村”的嬗变 “三变”改革催生“山河模式”
□ 曹光鑫 文/图
青虾基地一瞥
村支书陈五顺(右一)向调研组介绍光伏发电项目
山河村资产收益扶贫暨股改分红大会
村文化走廊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水面养鹅
山河村位于养贤乡东北部,水阳江畔,属专业渔民村。下辖4个村民组,全村124户,324人,是典型的“三无"(无山林、无水面、无土地)空壳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天然捕捞和水产养殖,村级组织运作单一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财政奖补资金。2014年,被列为全区13个贫困村之一。
借“三变"改革的东风,山河村党支部、村委会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凭借“借鸡生蛋"、“无中生有"的谋略,推动空壳村成功“破壳",实现了户户入社、人人持股,集体经济、村民收入、乡村治理、组织建设多方共赢。2017年,山河村实现贫困村出列目标。2018年8月,山河村股民喜领首次分红,成为全区首个资产收益分红贫困村。2019年9月,山河村实现“三变"改革以来第二次资产收益分红。
昔日空壳村,实现华丽转身,形成了在本地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山河模式"。该村的“三变"改革工作,赢得全国人大以及省、市有关领导充分肯定,先后捧回养贤乡扶贫开发先进单位、产业扶贫十大园区、市级脱贫攻坚产业脱贫优秀基地、省级脱贫攻坚产业脱贫优秀基地等奖牌,并引发新华网、中国扶贫网、中国农业新闻网、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A.改革举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对于山河这个“三无"空壳村来说,发展路径怎样选择,内生动力如何激发?近年来,山河村党支部、村委会敢于创新和担当,运用无山无水无地靠智慧的策略,创新“借鸡生蛋"、“无中生有"谋略,借力而行,借力使力,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步推进的“三变"改革之路。
顺势而起,股改破题。如何啃下“三无"空壳村这块“硬骨头",是山河村党支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作为养贤乡股改试点村,山河村以全区统筹城镇重点改革及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突破思维定式,转换思维视角,大胆试水“三变"改革。2016年底,山河村率先完成股改工作,发放股权证124本。山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宣告成立,由此开启“三变"改革的“破冰之旅"、“风雨之行"。该村把产业发展作为“三变"改革的核心,在扎实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光伏发电和青虾养殖作为产业前景良好、投资回报率高、市场风险可控的“三变"改革基本路径。该村基于选择的路径,注册了宣城市渔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2016年,被列为全区“股改"试点村;2017年,被列为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依托政策集成“杠杆",山河村在“借鸡生蛋"、“无中生有"上做文章,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多种“三变+"模式,构建“以党支部为引领、公司为纽带、合作社为单元、农户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撬动“三变"改革“逐梦"前行。
借势而为,优化整合。好钢用在刀刃上,资金也要投在关键处。山河村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帮扶单位及企业捐助资金,依托“党支部+"的“三变"改革模式,通过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一是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光伏产业。由村党支部牵头,合作社操作,山河村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发展光伏产业,带动贫困户带资入股。该村利用乡政府办公楼顶空间,建成装机容量60KW光伏发电站。2017年6月,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年发电收益6.5万元。同时,该村利用乡敬老院楼顶可用空间,新建100KW光伏发电站,当年底顺利并网,年收益达10万元。二是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做强青虾产业。结合全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山河村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建立青虾基地,串起一个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2015年,山河村承包乡属“五一场"水面,申报山河村生态青虾养殖基地扶贫项目,两年总投资101万元,对188亩生态青虾池改造升级,打造生态青虾养殖精品示范区,年获保底分红10万元,“荒水塘"变成“聚宝盆"。2016年,该村在宝圩、张埂村流转土地500余亩,改建生态青虾标准化养殖池。2017年,在宝圩村流转312.69亩,总投资96万元,新建青虾养殖基地。2018年7月拍卖租赁,年净收益3.58万元。2018年,山河村抢在张埂村秋种前流转土地192.56亩,建起第四个青虾养殖基地项目。2019年上半年,该项目通过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对外出租,预计年收益7万元。
扬势而动,抱团发展。山河村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股权为纽带,以“借鸡生蛋"为谋略,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架构“农户抱团共同增收、邻村抱团共建产业"的“双抱团"模式,激活生产要素,激发发展活力。一是农户抱团,共同增收。针对以往农户流转土地零零碎碎、养殖青虾各自为政的现象,该村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成片流转邻村土地,打造青虾养殖基地,集约生产效应凸显。村集体和农户以股权形态参股,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健全农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实现“产业连体、股权连心"。昔日空壳村,如今已真正实现了“人人变股东、户户有分红"的目标。二是邻村抱团,共建产业。山河村自筹资金,与大山庵村合作注册成立宣城市大山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联合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渔民山庄"旅游项目。该项目规划总面积2000亩,水域面积375亩。2019年1月,该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入10万元。同时,该村与9个兄弟村联合成立养贤乡集体经济股份有限公司,新建1.2万㎡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抱团发展。目前,全村4个承包大户与11户贫困户携手合作,带动贫困户增收。
B.改革成效
“三变"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山河村党支部、村委会持续探索和实践,“三变"改革成效凸显。
集体经济实现“破茧脱壳"。搭乘“三变"改革快车,山河村集体经济告别“零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到2017年,山河村集体经济收入首破10万元,同比增长4.14倍。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创新高,达32.5万元,比上年翻了两番。2019年1-8月,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大关,年底有望达到75万元。
全村股民乐享“改革红利"。2018年8月28日,山河村“三变"改革首次释放红利。该村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经股东代表大会表决,从项目收益款中提取17.17万元,向全村股民首次兑现红利。股民喜领分红,户均1385元。其中,最多的一户分得红利3213.6元。由此,山河村成为宣州区首个资产收益分红贫困村。2019年9月,山河村实现“三变"改革以来第二次资产收益股金分红,此次资产收益股金分红共惠及124户、328人,分红总额170678.48元,户均分红1376.44元,其中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获得分红20178.48元,户均1552.19元,最多1户分得3079.44元。目前,该村在外务工村民均已返乡参与“三变"改革。
基础设施得以“强筋壮骨"。2014年以来,山河村深度推进“双基"建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投入17万多元,建成了200多平方米的村老年活动中心;投入5万余元,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投入4万多元,新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投入34万多元,完成了村部所在小区道路及绿化、亮化工程;投资6万余元建成了山河村文化走廊。如今,该村实现了自来水、安广网络及电信网络全覆盖。
C.经验启示
“空壳村"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山河村在无山林、无水面、无土地的背景下,借“三变"改革,解“破壳"难题,探索出一条空壳村“借鸡生蛋"、“无中生有"的“三变"改革新路。这对于破解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壳村瓶颈,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具有着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性意义。
党建引领,关键在“人"。山河村之所以能够找到了弯道取直的新路径,关键在于有一个一心为众、一心为公的支部班子。在“三变"改革中,村党支部始终把党建领航、支部引领摆在首位,谋事、干事、成事,使之成为推进“三变"改革、破解发展瓶颈的坚强领导力量。作为连接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与纽带,山河村两委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基层干部应有的担当。
遴选路径,关键在“谋"。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山河村所选择的发展路径,没有照抄照搬、简单复制,并非浅尝辄止、点到为止,而是立足村情和村民企盼,把每项改革措施谋细、谋实、谋深、谋透,把精准做到极致,做到最大化。山河村的发展路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管用的路径,是切合山河实际,别具山河特色,值得其它地区空壳村学习借鉴的新路径。
蝶变突围,关键在“变"。作为空壳村和贫困村,山河村敢于直面短板,大胆试,大胆闯,得益于“三变"改革春风,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指导,得益于全体村民的戮力同心。村党组织从散到聚,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民生活从穷到富,村容村貌从差到美,民风民俗由乱到治……山河村凭借穷则思变的精气神,改革谋变的责任心,创新求变的紧迫感,“摸着石头过河",依托“借鸡生蛋"、“无中生有"谋略,“变"出了脱胎换骨的山河模式。
新闻推荐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官方消息显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的转设工作已在积极开展,但其转设更名事宜需研究汇报,目前尚未确定。这...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