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合作再出发:苏州工业园区打造自贸区建设“苏州样板”
11月29日,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主体花落苏州工业园区。继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获批后,时隔三个月,苏州工业园区再次成为焦点。
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建设的主阵地。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挂牌三个月,各项工作火热推进,成绩单不断刷新。多个世界500强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布局,为园区国际化创新高地增添新军。
近日,500强企业道达尔集团(TOTAL)的子公司哈金森投资1.58亿,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哈金森亚洲创新中心。该中心将成为集团亚太地区在汽车、航空、铁路及一般工业产品等领域开展研发活动的重要阵地。
11月26日,500强德国著名光学制造企业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在园区设立创新中心。研发设计面向中国及全球市场的智能化产品,预计在五年内整体带动1到2亿美元的销售规模。
当天,世界500强霍尼韦尔旗下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SPS)苏州工厂也正式启动智能仓储项目,致力于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提供完整的仓储自动化系统,加速在园区打造SPS领域的全产业生产基地。
挂牌三个月以来,苏州自贸片区已推出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平台、园区港增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等12项新举措。截至目前,日均企业注册数量同比上升了48%,科技研发项目、商业服务项目、高端制造项目占比超过了75%。
“三高”凸显苏州片区特殊定位
8月26日,江苏自贸区获批。在江苏自贸区的发展蓝图上,苏州自贸片区以“三高”引发关注:一是实施范围全省占比高,二是功能定位和目标要求高,三是创新政策集成度高。
从实施范围看,苏州自贸片区60.15平方公里,占到全省自贸试验区半壁江山,且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涵盖了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金鸡湖商务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的核心区域。
从功能定位看,苏州片区定位为“一区四高地”,即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从政策创新集成度来看,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总体方案包括六个方面共20条、113项政策,苏州参与提出的政策诉求共88项,其中苏州市单独提出的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共53项,最终被采用的有31项。这些根据苏州实际提出的改革措施将极大地改善苏州市投资营商环境,提升境外投资合作水平,推动苏州相关产业突破性发展。
随着此次江苏自贸区等6个自贸区的加入,我国自贸试验区阵容扩大到18个。自贸区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批设立的苏州片区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探路在前?
“苏州片区要脱颖而出,必须更加凸显自身定位。”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强调。
蓝绍敏表示,苏州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叠加联动的优势,更大力度输出园区品牌、园区经验,辐射带动全市各板块加快高质量发展,条件成熟时探索建设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在11月25日召开的自贸片区工作推进会上也表示,要以自贸片区建设为“第一抓手”,在制度创新、产业创新、自主创新、综合改革方面发挥试验示范作用;要把苏州自贸区的定位和标杆再提高,要推进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
“园区将充分利用中新合作的平台,每年请新加坡专门机构开展营商环境评估,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相关政策在园区先行先试,务实推进自贸区建设后发先至、后来居上,积极打造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苏州样板”。”吴庆文说。
不断开展突破性制度创新,为企业创红利谋发展
漫步环金鸡湖区域,几乎随处可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这里已成为国内楼宇与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2007年第一家新加坡银行--星展银行落户园区,园区在金融服务领域创新的实践一直未停歇,此次加入自贸区“朋友圈”,意味着园区将再次承担起先行先试的使命,深化中新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江苏自贸区总体方案》对金融创新也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一个产业基础雄厚的开放型经济高地,苏州工业园区把环金鸡湖10平方公里分布的近千家金融机构作为创新突破口,以“金色经济”点亮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之路。
就在江苏自贸区公布当天,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就为苏州自贸区某客户办理了进口开证、单一窗口保函、出口交单、国际汇款、跨境人民币汇款、结售汇、贸易融资等业务,实现了苏州自贸片区多项业务首发。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银行已服务沪津闽粤等10多个自贸区,对于其金融业务在苏州自贸片区的发展,他们充满期待。
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同时也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片热土。
自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建设启动以来,为全方位支持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发展,苏州金融机构主动对接,积极筹备迅速成立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网点。截至目前,共有12家银行、保险机构成立了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网点。他们积极创新,率先推广对公移动综合开户,通过智能化信息采集和自动化交易处理,将开户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到现在的25分钟,大幅度提升了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进一步优化了园区的营商环境。
同时,园区通过建立“关助融”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完善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助力进出口企业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据了解,关助融项目以“企业自愿、海关推动、征信助力、银行让利、政府支持”为原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申请,将企业从海关获取的相关信用信息与苏州市企业征信数据有效融合,构建更全更广的企业融资分析数据池,进一步降低贷款或担保分析成本,提升企业在银行机构的信用贷款或保函额度。
据了解,截止10月底,通过“关助融”项目,24家企业已获得授信额度5.89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多家企业采用空运直通港物流新模式,货物时效较原有模式提速6小时以上,实际节约物流成本15%-25%左右。
“关助融”项目是苏州自贸片区首批改革创新举措之一,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已推出了12项创新举措。包括全国首家试点打造保税检测集聚区、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市场准入本级事项“证照分离”改革、空运直通港、“关助融”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光伏项目备案容缺审批、住所信息联网查验、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心、供地双合同监管等。
得益于自贸区成立优势,园区的人才红利也逐步上升。园区开通“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平台,通过集成人才工作、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将涉及人才的政策、服务、评审、信息等“一网打尽”,实现了人才创新创业各类事项“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目前,已有人才引进落户、人事档案托管,毕业生就业协议鉴证等人才公共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外籍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站等青年人才服务,海鸥计划申报、留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海外人才服务等模块上线。
发挥中新合作优势,以“规则开放”为引领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新集团)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和中新合作载体,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园区开发建设的品牌经验。2006年起,中新集团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复制到江苏苏北乃至安徽、浙江、我国西北部等地,让“园区经验”遍地开花。此次中新集团获批上市,证明苏州工业园区市场化的开发模式再次获得认可,将更加有助于苏州工业园区提高开发建设的力度和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同时也为全国开发区开发运营提供中外合作市场化模式。
已故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经表示:“园区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中新集团的上市,这才最能证明苏州工业园区市场化的开发模式是成功的。”现在,他的美好愿景终于成为现实。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年来,依托中新合作优势和产业开放的优势,服务贸易保持稳步增长,2016至2018年连续三年排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一。自贸区在这个阶段落地园区,既能为园区提供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也为园区实体经济转型创新提供了一个关键机会。
今年9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正式揭牌,10月,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在金融服务领域创新、“制造+服务”业务创新、高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新加坡新一轮合作正式展开,这将有力地推动园区服务贸易行业集聚发展,促进园区服务贸易结构的有序升级。
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依靠“亲”“清”型政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和高端人才,并在今年2月发布了省内首个规范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为政商“亲”“清”交往提供了清晰的标准,以期为园区机关工作人员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在规范政商交往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亲商”氛围。
这一探索无疑有利于园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响“亲商”服务品牌。而进入“自贸区”时代,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会“倒逼”现有规则升级,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园区营商环境的优化将会更上一层楼。
过去,一个地方要吸引项目,一般主要依靠减免税费、降低土地租金等优惠政策。业内人士认为,自贸区最大的不同,是通过规则的开放来吸引资源要素的集聚。对于一些形成规模、想要谋求更大发展的企业而言,直接的政策优惠吸引力并不强。“规则开放意味着某些领域、某些制度有更大的空间。不管对内还是对外,这都会释放相当大的能量。”苏州大学自由贸易区综合研究中心主任、苏大东吴商学院教授、苏大东吴智库专家王俊说。
以在华跨国公司和“走出去”企业为例,规则开放一方面意味着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有一处规则“缓冲地”,能够降低进入中国水土不服的概率;另一方面,一些想要参与国际竞争的本土企业有了“缓冲带”,进入国际市场也会更加顺利。“新加坡是全球公认的三大自由贸易港之一。未来,园区可以充分发挥中新合作优势,持续丰富学习借鉴内涵,拓展与新加坡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合作。”王俊表示。
规则开放的另一端是厘清政府职责,意味着要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优化升级。在《江苏自贸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要求各地进一步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自贸区,对现有行政审批效率再次“提速”。行政审批的“园区速度”一直是让园区人骄傲的一块“金字招牌”,针对《方案》这一要求,园区制定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30条主要任务。目前,园区已实现行政审批"1220"目标,即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内完成,在全国行政审批效率中居于领先地位。未来园区将持续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促进更多新企业开办和发展壮大。
当自贸区拥有更多自主权限,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个便利化、自由化的贸易体系。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自贸区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不管是高端人才、源头创新中心还是创新企业,各种要素都有望流向规则更加开放、自由的园区。
随着苏州正式进入“自贸区时代”,打造“一区四高地”的发令枪已经打响,一个个涉及产业转型、物流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和降低融资成本等的制度“大红包”正惠及辖区企业。苏州工业园区一幅投资更自由、金融更开放、贸易更便利、物流更快捷、创新更活跃、人才更充沛、办事更高效、空间更广阔的美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今后,园区将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打造自贸区建设的“苏州样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创新红利,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吴庆文表示。
新闻推荐
晨报讯12月3日,“镜里乾坤——铜镜背后的故事”展在安徽博物院老馆举行。此次展览遴选了百余枚安徽博物院馆藏铜镜,所...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