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厕所里也有形式主义 农村改厕不能“一改了之”
半月谈微信公号12月2日消息,据新华视点报道,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或者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因为没有考虑冲水问题,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厕所革命中出现的“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亟待解决。
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7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厕改,中央可谓下了大决心,也花了大力气。但记者调查发现的情况令人惊诧:在一些完成厕改的地区,抽查了10多户,竟无一户使用新厕所。
农民不用新厕所无非是两种情况:“建而不用”和“想用不能用”。建而不用,一方面是不符合农民的需求,建造前没有做足充分的民众调研,了解农民的意愿。另外一方面,缺乏因地制宜,未采取合适的改厕模式。想用不能用,说明了质量存在问题。在建造前没有建立全面的监管制度,导致部分过程偷工减料,变成“面子工程”。
“好政策”变成农民的“烦恼”,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厕改在基层落实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未像中央要求那样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而是一味求快,搞一刀切,甚至出现虚报数据的情况。
这使得基层在落实时,面临人、权、财的掣肘,厕所建设只能“缺斤短两”。地方政府在对基层考核时,不能老是以任务完成与否做为考核指标,要一一落实怎么建,建多少,配套什么,费用如何解决,维护机制怎么建立,群众同不同意建等一个个具体问题。否则,条件不具备,只拿是否完成多少改厕指标来问责基层,官僚主义十足,基层也只能用形式主义来对付。
为群众办事一定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厕改,关系千家万户,具体实施阶段应该由村民自己决定。毕竟厕所为村民自家所用,村民满意才会用,才会落到实处。如果政府一味地大包大揽,农民自己没有发言权,新厕所不仅会出现不适用、不好用的问题,而且会出现偷工减料、质量差的弊端。
小小厕所,要建好并不容易。正如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所说,改厕要根据不同区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改厕模式,防止生搬硬套、搞“一刀切”。厕所革命既然是惠民工程,就要真正惠及民众,而不是为应付上级要求,脱离实际做表面功夫,最终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还耗费巨大人力物力。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时候,真的是需要多花心思的,考虑到如何才能更好的服务,这样的为民工程才是经得起百姓考验的,同时也能让老百姓,切实地体会到政府的温暖。
厕改是一场革命,是革命就不会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只有真正搞清楚群众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希望什么,我们的工作才有针对性。在推进农村厕改时,我们一定要摒弃政绩思维和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落实政策,倾听基层声音,了解百姓需求,让这一政策真正成为为民而改,建后能用的好工程。
(原题为《厕所里也有形式主义,农村改厕不能“一改了之”》)
新闻推荐
2019安徽文旅产业融合创客大赛启动 新时代文旅基金将优先投资获奖项目
为向创业团队及企业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的平台,挖掘和培育一批优质文旅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安...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