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连丰”!今年粮食总产逾282万吨 总产增幅居全省第五位
夏收时节,朱顶镇石巷村村民正在晾晒小麦。李向前摄(资料图片)本报讯(记者杨露露)岁末年尾,盘点收成。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反馈结果显示,2019年,全市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2.13万吨,比上年增长1.83%,高于全省0.6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5位,顺利实现“十六连丰”。
“十六连丰”,粮食增产稳稳的,离不开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撑。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不断调整思路,强化措施落实,种植业生产形势稳定,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粮食面积有所下降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丰产?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人冯开瑞表示,发力单产,加强田间管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秋种抓质量,夏种抓调整,春管抓落实,为夺取全年农业好收成奠定基础。数据显示,粮食单产达365.30公斤,增长1.99%,其中,小麦单产387.50公斤,比去年提高3.36%,增幅居全省第四;全年粮食产量和品质双提升。秋种时节,蚌埠市以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为突破口,大力推广适期播种、机条播、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秸秆还田、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技术,大大提高了秋种质量。利用春节前后气温回升、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全市各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适时开展化除面积410万亩次、病虫防治面积1397万亩次;因地制宜施好返青拔节肥,小麦追施返青肥面积280万亩,追施拔节肥面积430万亩,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夏种突出与结构调整衔接、与优质高效衔接、与轮作休耕衔接,加大优质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发展优质专用稻谷基地面积80万亩。
“打绿色牌,种生态米!”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农交会上,安徽省上殿湖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杨晓凤说出了自己的生意经,标准化种地,精细化包装,让蟹田生态大米成了农民致富新产业,蚌埠市加大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3万亩。
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这就是蚌埠市正在破解的结构性问题。以省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认定为依托,围绕市场需求和品牌要求,市农业部门加大优质专用粮食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布局,实行单一品种种植,标准化生产,产品单收单贮单加工,确保商品质量性状一致,奠定粮食品牌创建基础。同时,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基地亩均种植效益有较大幅度提升。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建立紧密产销合作关系,加价收购加工原料,提高种粮农民收益。全市专用小麦面积为54.1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增幅25.5%。15家种子生产企业共开展良种订单生产11.5万亩,生产小麦良种品种29个,5家企业建立了三系圃和原种生产基地,优良种子供应又奠定了小麦丰收基础。
“市场化购销发挥主导作用,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市场化收购已成为秋粮收购的主渠道,截至12月17日,秋粮收购54.29万吨,其中托市7.36万吨,市场化收购占86.44%,深化改革,让粮价逐步回归市场,“托市价”变成了“托底价”,有力地保障了种粮农民的利益。
新闻推荐
换乘要走两分钟,或者几十秒 为了防止客流交织,两个方向采用了不同的换乘方式
虽然此前已多次登上3号线列车,不过正式开通后的3号线有什么不一样?昨天本报记者再度进行了体验。跑完全程比试乘时少用8分...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