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融入“长三角”发展,合肥市正式迈入市场主体超百万户城市行列 双轮驱动增添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新引擎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都市圈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一步转变理念、创新思维,进一步改革创新、积极作为,以“信息化、智慧型”为着力点,推动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全力争创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城市。
该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解决市场主体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市场主体高质量健康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围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创优营商环境,系统使用不同治理工具、政策工具,以政府权力的“减法”、创新制度的“加法”,换取市场主体活跃发展的“乘法”,通过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为企业发展减负减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扫清制度性障碍。2019年12月,合肥市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正式迈入市场主体超百万户城市行列。
深入推进为期两年的知识产权“蓝天”专项行动,制订并落实行动方案,集中力量整治乱象,对行业无资质专利代理行为、专利代理“挂证”行为、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行为等予以坚决打击,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合肥市已对不规范专利代理行为进行调查核实,近80家专利代理机构向国家、省和市知识产权局报送代理承诺书。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8年度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合肥市在全国158个副省级城市及地级市绩效考核排名由上年度的第16位上升至第7位。
政府权力做“减法”
六大领域市场主体强势增长
审批服务深层次变革催生了大量新增市场主体,2014~2018年,市场主体户数年均增速22.06%,注册资本总量年均增速44.84%,远超过商事制度改革前(2009~2013年)的年均增速水平。
聚焦六大领域商事制度改革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合肥市科技创新、辐射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全市新增市场主体更多聚焦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环境、先进制造六大领域。2014~2018年,上述领域新增市场主体164516户,年均增长32.96%,远超行业平均增长水平。其中2016年、2018年同比增速分别达到60.08%和57.30%。值得关注的是,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今年前10个月分别增长25.0%和17.5%,在此带动下,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为65.8%。
市场主体尤其是六大领域企业注册主体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强势推动。2014年3月,合肥市启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先后实行“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一系列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后前置审批项目从180多项降至32项。“多证合一”改革证照整合事项由71项调整为57项。安徽省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中,直接取消审批2项,审批改为备案2项,实行告知承诺19项,优化准入服务84项(其中第106项“小餐饮、小食杂、食品小作坊的经营许可”涉及两种改革方式),涉及市级单位34个事项的优化审批和强化监管措施已全部备案,并向社会公示。放宽登记条件,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允许企业“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住所与经营场所相分离、经营场所实行备案。
2017年10月,全面启动“申报承诺+清单管理制”模式,经营场所由申请人自主申报、自行承诺、自担责任。2018年6月,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与商务备案“一口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可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与商务备案业务的一窗通办。简政放权改革加快了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内需潜力。
坚持创新引领
智能审批激发“双创”活力
今年9月2日上午10点半,安徽润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家点一点鼠标,提交完基本资料,下午3时,他来到合肥市政务服务大厅,在综合发件窗口领取到了营业执照、公司印章和税务发票。而过去要办成这件事,他需要在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几个部门间跑好几趟甚至十几趟。
这一切归功于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智能审批系统。该系统通过预置知识库,对经营范围、行业类型、企业章程等进行标准化设置,再通过敏感词校验、电子签名等安全手段,实现对企业申报信息的自动审核。这意味着在该市开办一般企业的申请者只需要提交标准化材料,无需等待人工后台处理,系统就能够自动进行智能化审核,并实时反馈审核结果。借助智能审批系统,申请人能够全年不间断、全天不打烊进行自主申报,还可通过银行一体机、邮寄送达等配套服务方式,在一次不跑、和审批机关“零见面”的情况下随时领取营业执照。智能审批系统的上线运行,真正实现了从传统的“大厅集中办理”到“线上不见面办理”再到“无人审批智能办理”的跨越,带来了审批服务的便捷化、智能化,将企业开办便利化推到了新高度。
审批程序的删繁就简、智能审批的便捷高效,为营造更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奠定了基础。2018年,合肥市新增创业企业64863户,较2014年增长130.37%;创业人数92561人,较2014年增长80.03%。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创业者平均年龄大幅降低,创业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2018年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6.31岁,较2014年降低了3.63岁。2018年全市市场主体创业活力指数为23.9%,较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创业活力提升度居中部省会首位。
共建共治共享
“异地取照”助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
为让群众更多共享改革红利,合肥市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努力提升运转高效的社会治理能力。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8家银行共设置130个企业注册登记银行代办点,让企业在银行也可以办理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免费咨询、代理申报、证照领取、企业开户等业务。同时,在市区比较偏远的产业园区,设立园区服务分中心,为园区内及周边企业提供各市场主体登记代理服务。
紧紧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2017年7月,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了商事登记全自助证照一体机。通过融合移动云签、远程打印技术,实现在线实时认证、证书申请,创造性地解决了跨区域业务一体化和异地通办等难点堵点。
除去在本市设置的53台自助一体机,2018年12月,再次将全国首台跨省异地通办商事登记自助一体机送往上海松江区落户,上海市创客通过自助一体机领取到了合肥市的营业执照。异地申领营业执照的实现,是创优营商环境的具体展示,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展示,也是合肥市信息化建设实力的充分展示。
市场活力做“乘法”
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服务
在优化服务上,合肥市更加重视从企业公众角度而不是从政府自身角度考虑问题,提供更加公平方便可及的服务,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今年以来,梳理出减证便民涉及事项61项,其中涉及行政许可41项,公共服务8项,行政裁决1项,其他权利11项,共减少申请材料102份。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持续为企业减负担、为发展增动能,开辟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聚力三减一增优化服务流程
实行企业开办“三减一增”。减环节——全面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环节,名称自主申报率达90%以上。减材料——企业开办以企业登记申请表为主表,将其他涉及企业开办需采集的信息整合为附表,申请人一次填报,无需重复提交材料。减成本——免费为新设立企业刻制法定名称章、财务专用章、法定代表人名章等印章,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全面实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银行网点就近自助取照和邮递方式“不见面”领取营业执照等服务。增效能——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即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按照“一门受理、窗口运转、限时办理”的准则,确保审批程序严格规范。
依托“互联网+”创新服务方式
依托“互联网+”技术应用,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信息系统,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是实施“一窗受理”。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网上办理和网上咨询,推动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形成“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统一发证”的集中办理模式。二是实现“一网通办”。打通横向职能部门的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整合税务、公安、人社、公积金各部门业务系统,实现设立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银行开户、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一网通办”,下辖县(市)区、开发区实现全覆盖。三是推行“一次采集”。对企业开办各环节所需信息进行“一次采集”,部门间通过信息共享,实现结果互认。当前,通过政务服务平台申请企业登记时,可一次性采集刻制公章、银行开户、涉税信息、社保登记信息、住房公积金开户等信息。四是整合“一套材料”。统一企业开办提交材料规范,整合各环节、各事项申请表单,取消不必要的采集事项和证明材料,实现“一表填报、一套材料”。合肥市13个县(市)区、开发区已常态化实现企业开办提交6份材料。五是实现“一日办结”。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发票领取三个环节一个工作日内办结的工作目标。11月以来,“一日办结”率达到100%。
从软硬件发力提升服务能力
坚持高标准、严管理、优服务的总体要求,从软硬件着手,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一是完善窗口“硬件”配备。优化调整窗口布局,增设“爱心”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完善自助查询机、桌椅、便民箱等基础设施,提供窗口告知单、全程电子化指导手册、提交材料范本等文本资料。业务咨询上,全市共设置40台查询终端电脑和53台自助一体机,配备19名商事登记咨询导办员,为办事人进行全程帮办导办服务。增设1台12345三方通话电话及3台对外咨询电话,开通网上在线客服“店小二”,实时解答登记注册问题,提供免费邮寄营业执照、刻章、证件等服务项目。二是加强窗口“软件”建设。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一站式”窗口服务,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离岗告示制、AB岗制等制度。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实行值班长制度,为企业解答各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效率。
自获批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合肥市集全市之力,驾好“合作”和“创新”两辆马车,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发展强劲有力,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制度性建设成果丰硕,市场竞争环境公平有序,公共服务便捷高效,一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模渐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创新能力做“加法”
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2014年以来,5年时间,合肥市从30万市场主体至突破100万大关,得益于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得益于公平有序竞争的外部环境。
制度创新探索处理登记难题
2018年8月,在启动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基础上,合肥市出台了全省首个快速处理企业名称争议的规范性文件——《合肥市企业名称争议处理暂行办法》,为全市各登记机关规范、统一、快捷的处理名称争议提供了保障。
发布安徽省首个优化处理虚假登记问题的制度性文件。2018年7月,在全省率先发布实施《合肥市撤销企业登记暂行规定》,落实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撤销工作机制,这是该局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以制度创新处理登记难题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全国处理“被登记”类问题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截至目前,该局共办结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记投诉案件700余件。
理念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强化平台建设,实施精准监管。研发合肥市市场主体监管平台,通过“双告知、双随机、双公示”等措施,形成多部门事中事后监管合力。同时,增加同步告知一线监管人员功能,通过“三告知”的创新告知方式,进一步强化无缝监管。截至目前,已将涉及后置审批事项的20.68万户市场主体精准告知27个市直部门,力争推送率、认领率、告知率均达到100%,实现市场主体全部纳入事中事后监管范围。
完善“随机”抽查,实施科学监管。在市级层面建立商事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目前,市、县两级224家单位全面建成“一单两库”,推动市场监管日常检查“双随机”和检查结果全公开。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累计开展抽查任务1348批次,抽查企业6773户,检查结果全部录入安徽省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对社会公开。截至2019年12月,合肥市双随机抽查比例连续两年达到5%以上。
强化信用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围绕“信用管”,运用大数据等技术,着力构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失信联合惩戒。加强企业“高管”个人信用管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失信者或失信行为进行惩罚。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38065户次,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3101户,在上市融资、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评审、国有土地出让、评优评先、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在市场准入环节累计拦截失信被执行人任职资格申请423人次;协助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冻结股权915人次,解冻股权140人次,“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初显成效。
机制创新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坚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依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严格贯彻落实商标、专利保护工作要求,加大执法力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协作机制,加强与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的衔接,与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专利民事、行政司法与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备忘录的意见》,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构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体系,形成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合力。
成立合肥知识产权法庭,负责有关专利、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涉及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的审判,为全国十家知识产权专门法庭之一。
成立合肥市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入选全国首批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构,创造性地将行政执法调解与仲裁确认融合起来,为当事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一条司法、行政之外的更为便捷高效的法律救济渠道。目前,已有6起案件办理仲裁确认手续,属全国首创。
成立合肥市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中心,健全行政调解与非诉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形成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专业化、法制化的高效快速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平台。与合肥市仲裁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合肥市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备忘录的意见》,探索专利纠纷化解新途径,实现有限行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节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中玉)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在石家庄等24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在全国24个城市设立跨...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