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我从包公家乡来”系列报道之“开封篇”(三)“包青天”疏通惠民河“六亲不认”执法严

肥东晨刊 2019-12-16 09:16 大字

真人演绎包拯形象 惠民河上龙津桥遗址 疏通蔡河资料图片 开封府 开封府游人如织正在包拯雄心勃勃地开始全面治理京师的时候,老天爷倒会凑趣,冷不防给他来了一次大考验。这年六月,开封连降倾盆大雨,多日不止。继去年之后,蔡河又一次暴涨,洪水如同猛兽,浪涛翻滚,逼近京城,情况非常危急。

一、疏通河道治河患

蔡河,又叫惠民河,是北宋初年专门开挖的一条河流。它原来从京城至通许,直达淮河。后来,为了水运之便,发动民工自新郑引闵水过来,汇入蔡河,流量大增。蔡河从西南广利水门入外城,到里城西南城角外,折而向东,经过朱雀门外龙津桥下,直至里城东南城角外,往南去,由普济水门出外城,流向东南,经过陈州、颍州(今安徽阜阳),一直到寿春。这条河的水运之利,仅次于汴河,每年运粮六十万石。《宋史》称“蔡河贯京师,为人所仰”,对京城居民用水、排水,也有很大好处。宋太祖赵匡胤曾把汴河、惠民河、五丈河,比喻为自己的三条“宝带”,说明了它们的重要。可是,近两年来蔡河涨水为患,反而对京城造成威胁。像这样严重的水灾,往年朝廷和开封府除了临时堵水救人之外,惊慌过后,并未接受教训,仍不疏通河道进行根治,致使这一年蔡河再次决口,逞狂施威,灾情比往年更严重。据《宋史》记载:

洪水从安上门(也称戴楼门)灌入,直冒城郭,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栰渡人。

——《宋史·五行志》

包拯在关键时刻,指挥若定,一面令军民大力抗洪抢险,保城安民,一面亲自带人查询蔡河泛滥原因,治理根本,永绝水患。当他确切知道这是“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人为地造成祸患时,怒发冲冠,立即果断下令,将所有跨河的楼台、花园和水榭尽行“毁去”,以泄水势。河道一通,洪水威胁很快解除,京师军民一片欢呼赞扬。事情并不难办,两次水患完全可以防止发生,那么,历任开封府尹为什么不管不问呢?原因在于保自己的乌纱帽,不敢得罪炙手可热的中官势族。

二、“包待制”威名大震

包拯疏通惠民河的壮举,可谓石破天惊。京师军民拍手称快,而失去园榭的中官势族,却十分恼火。但权贵们深知包公的为人和行事,加上自己理亏,也不敢明火执仗地反对,便放刁使奸,伪造地契步数,与包公纠缠。包拯通过实地测量和验证,无情地揭露了他们弄虚作假、妄图永远侵占河道的丑态,并上奏朝廷,进行抨击,要求严惩。仁宗以大局为重,顾及到京师安全,支持了包公的正义行动,严厉地打击了中官势族的嚣张气焰。

这样一来,包公威名大震。《宋史》中称,“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就是说,包公成了皇亲国戚、显官巨宦闻名丧胆的铁面人物,同时,也成了名扬天下刚正不阿的“包青天”。

包拯主持开封府,惩恶扬善的旗帜非常鲜明,有“凛然不可夺之节”。《包拯集》中他曾说过:“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虽近必黜,忠直者虽远必收。”这本是他告诫皇帝的话,而他自己却躬身力行,作为赏罚官吏的准绳。试想,包公能坚决按照这种原则行事,何愁京城不治呢?那些明目张胆地侵占惠民河,随意构筑花园、水榭,供自己享乐的所谓“中官势族”,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和权幸大臣。这帮家伙,作威作福,猖狂得很。历任开封府尹对他们都畏惧三分,唯恐谗言加害自己,哪里还敢拆掉其安乐窝而疏通惠民河呢?包拯毕竟是包公,他脸一黑,不管螃蟹老鳖,统统予以惩治,若没有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恐怕是万万做不到的。俗话说:“好人难做,清官难为。”这个“包青天”不容易当啊,难就难在必须有一身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

三、秉公断案讲策略

凡是嫉恶如仇的人,必然视贤若亲,包拯也是如此。有次,有个樵夫进京卖柴,被泼皮无赖抢了去。樵夫向前欲夺回来,不料泼皮蛮横之极,竟动手将樵夫打伤。樵夫不顾伤痛与死活,拼命将泼皮扭进了开封府。包拯一向痛恨强徒,同情弱小,他问明情由,勃然大怒,下令对歹徒施用笞刑。所谓“笞刑”,就是用荆条或竹板子痛打。这时,开封府推官吕公儒急忙拦阻说:“盗而伤主,法不止笞。”即盗物伤害了主人,按照法律就不仅仅是拷打了,应当从严治罪。包公猛然醒悟。他发现昌公儒这个人不简单,懂法守法,居然不迎合和盲从长官,是一个很难得的正直官吏,大为赞赏。后来,包公升任三司使,特意荐拔吕公儒为判官,共议大事,依为自己的左右手。

包拯能将“素号难治”的京城,治理得令行禁止,“吏民畏服,远近称颂”,还不仅仅只是他的严厉,更重要的,是他办事讲究策略。

在开封府正厅的东挟屋,笔者看到了包拯断案执法的叙事雕塑。据资料记载,京师的两位朋友在一起饮酒,其中一个人酒量比较大,而另一个人却不太能喝。酒量大的人身上带有黄金数两,怕喝醉后丢失,便把金子交给不能喝酒的人保存,而后便放心地喝得酩酊大醉。然而,等他酒醒后去讨还金子时,不能喝酒的人却矢口否认代为保存金子的事。丢失金子者一怒之下,到开封府告状。包公把匿金子者传至开封府审讯,匿金者自认为此事你知我知、知地知,别无旁证,所以死不承认。包拯分析,他们俩本来就熟悉,中间又没有什么嫌怨,不至于凭空诬告,而被告者倒有可能“见钱眼开”,把金子昧了起来。便秘密派遣府吏,带着公文到匿金者家中传令道:“你家主人已供出金子藏在家中,我们是奉命来取金子的。”匿金者的家人信以为真,就把金子拿出来交给了府吏。府吏把金子呈送大堂。匿金者在大堂上突然看到赃物,惊得目瞪口呆,不得不低头认罪,把金子还给了丢金者。

包拯断案历来十分谨慎,不管案件大小,总是亲自秉公处理,唯恐出错,哪怕小的民事纠纷,也不例外。

四、“六亲不认”的包拯

包拯治理好京城的决心很大。他为了排除干扰,横扫官场的歪风邪气,与显官势族及亲朋故旧,完全断绝了一切书信来往,“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谁要向他“通关节”、“走门径”,不论亲朋故旧或同僚高官,一概严加拒绝,甚至当面折辱一顿,使其十分难堪,以绝其私念。任何官僚也别想诱他循情枉法,包庇坏人坏事。

《宋史》中记载说,包拯“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信),故人亲党皆绝之。”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录》中又称他:“知开封府,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当时,京城流传一首民谣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把他比作铁面无私的阎罗王。还说“包希仁(包拯,字希仁)笑比黄河清”,“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可见,包拯性格比较严肃刚毅,人们要想看到他的笑容,居然比黄河水变清还难。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执法严峻,不徇私情。

当时的史书和民谚,对包拯这些记载和说法,也许不无夸大之处,但绝非虚言妄语,它活画出了一个清官廉吏的高大形象。包公能将“素号难治”的京城治理得“令行禁止”,“吏民畏服,远近称之”,不是没有缘由的,其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未完待续)

本刊记者顾雯鑫文/图

新闻推荐

安徽省全面启动高速公路入口称重检测

违法超限超载货运车辆元旦起禁行高速晨报讯近日,省交通控股集团发布《致广大货运司机朋友的一封信》。安徽省交通...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