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大爱无声 生命相“髓” 记安徽省第2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陶正薄

淮南日报 2019-11-01 08:57 大字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祝贺你成为安徽省第2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感谢你,正薄!”10月31日上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当来自淮南师范学院的大四学生陶正薄采集完造血干细胞,大家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真是有缘、有幸,希望远方的小弟弟赶快好起来,我的心愿就实现了!”陶正薄微笑着说。

这是一种爱的缘分,但对于陶正薄来说,了却了心底萌生许久的一个心愿。

1998年出生的陶正薄,是淮南师范学院2015级电子工程学院学生。2015年11月的一个周末,淮南师范学院红十字志愿者在校园开展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刚满18岁的陶正薄主动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样本,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当时,负责宣传动员的志愿者觉得造血干细胞捐献非同一般,耐心地向他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陶正薄却淡定地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自己的一个心愿。原来,陶正薄在读五年级时,一位亲戚就因得了白血病不幸去世了。后来,同班一名好同学的妹妹也得了白血病,陶正薄从父母给他的生活费中拿出200元捐给了同学的妹妹,可小妹妹还是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里看到有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了一个白血病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想法在他年幼的心底开始萌芽。

陶正薄的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转眼就到了大四。2019年7月,正在紧张复习准备考研的陶正薄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他的血样与重庆一名2018年出生的患儿匹配成功。他毫不犹豫,积极配合做好高分辨采样配型和体检。可令人意外的是,平时热爱运动、身体健硕的陶正薄体检竟有两项指标不符合,经过复检、再检,第三次才过关。那段时间里,他总是担心那个可怜的小患者,爱思索的他主动寻找体检不合格的原因,他分析可能与假期生活无规律、在外面小食摊吃饭较多有关。于是,他开始自己买菜做饭,让生活有规律起来,最终顺利通过了体检。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最难过的往往是家庭关。在等待捐献的日子里,陶正薄把事情如实告知了父母。豁达开明的父母得知情况后,一致支持儿子的决定,“这是救人一命的好事,只要你自己平安,按照自己的想法办,我们支持你。”当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给陶正薄的父母打去电话,希望他们能来陪伴儿子捐献时,豪爽直率的爸爸说:“没啥不放心的,他从小就养成习惯了。”原来,陶正薄从小跟着父母四处漂泊,艰难谋生,从五年级开始独自回到家乡上学、生活,成了留守儿童,但他坚强乐观,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品学兼优,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班长,每学期均获三好学生,小学曾获北京市奥赛奖项。在读大学期间,他因动手能力强,经常设计制作一些贴近生活的小发明,曾获校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他热心公益,带头参加学校献血、除雪救树和敬老院慰问等公益活动;他节俭成性,边读书边打工,减轻家里负担,体验生活,提升自己。在同学和老师眼里,陶正薄是一个“全能型”的好学生。

捐献的日子终于到来了。10月26日,陶正薄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10月31日上午完成采集捐献,成为安徽省第200例、淮南市第22例、淮南师范学院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得知自己是安徽省第200例捐献者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紧张是因为怕错失救人一命的机会。”陶正薄告诉记者,整个捐献过程完成之后,自己感觉很轻松、很开心,自己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更是给一个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幸福。自己就是一个“火种”,希望自己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队伍,用“生命种子”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

新闻推荐

省科技重大专项 最高获千万元资助

晨报讯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发布《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安...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