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瞄准规模化 省政协委员李立虎
当前,传统大宗农产品经营效益低,高品质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 2016年原农业部出台文件,要求把发展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建总数121743个,山东省总数8155个,安徽省总数5872个,居全国第9位,但是与山东、河南省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相比差距较大。
在调研中发现安徽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管理存在短板,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
农产品品牌企业规模小,影响力不强。惠农政策存在针对性不强、落实不到位现象,扶持对象存在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现象,造成认证主体少、农业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绿色农产品认证机构不健全。多数市县(区)工作机构2块牌子1套人马,专职人员少。有的工作人员因为岗位调整,造成新进人员业务不熟练。认证企业存在“重认证、轻续展”现象。产品复查换证率、续展率较低,特别是绿色食品生产单位续展率只有75%,产品续展率为70.2%。
此外,认证企业产品标识标志监管不到位。少数认证单位,为了评定农产品品牌项目,存在只拿证不用标识标志或用标不规范等问题。认证企业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生产单位内检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个别单位绿色食品生产用药不规范,药品单独储存、使用登记未规范实施,质量管理档案不健全。
为此,建议:
完善惠农政策机制,培育壮大特色品牌企业。扩大农业产业化基金池,在企业处于爬坡过坎阶段或市场困境时,切实助其解决人才、融资、设施用地、农业保险、产供销信息等需求,如简化小额贷款程序、提高特色农产品保险承保覆盖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补贴、农业企业用工社保补贴、出台政策措施缓解当前龙虾市场销售困境等。惠农政策应广而告知,确保优惠政策应享尽享。扶持龙头企业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与家庭种养大户组建产业化联合体,适度扩大规模,整合品牌资源,推动品牌共创共享,统一宣传营销,实现从一般土特产到绿色食品的升级转变。建立农产品源头可追溯平台,形成有效改进产品质量的机制。
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维护品牌形象。龙头企业以品牌食品特色为优势,合同约定与家庭种养大户联合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农民得实惠从而自觉共同维护农产品品牌形象。
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保障品牌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新技术成果转化,全程实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绿色循环种养模式,推进生物防治,督促种植户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多渠道宣传绿色农产品,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站在企业的角度办好农交会及其他推介会,少办形象工程大会。延长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时间,会议时间改在元旦春节之间召开,增加企业展会收益。继续加大农村电商平台、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对标“一带一路”市场,通过各种媒体如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电子地图推介产品,组织并补贴中小企业的潜力品牌农产品,到央视大平台广告营销,促进名优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扩大安徽品牌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
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确保名牌优质优价。提高服务效能,简化品牌申请认证程序,开展针对性政策辅导,加大创建绿色农产品奖补力度,纳入政府考核指标。配备专职人才、设备,对入市品牌农产品常态化抽检,严打假冒伪劣,保护名优农产品品牌价值。对认证企业明察暗访,发现“重申报、轻管理”“重认证、轻续展”等现象,限期整改。此外,还要建立品牌退出机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理想)10月26日至28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活动,邀请10...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