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冷极的列车:编号4181次 从海拉尔到满归镇
“往返于内蒙古海拉尔和根河市满归的列车,途经被称为“中国冷极”的根河市,全程共计523公里。绿皮火车穿行于大兴安岭金黄的林木中间,载着沿线通勤的居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驶向远方。在绿皮车厢中,仍然保有着旧日的风貌和脉脉温情。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发展,这趟穿越冷极的列车也终将淡出历史。”这趟编号为4181次的列车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始发,途经“中国冷极”根河后继续一路向北至满归镇,全程523公里,但却要行驶12个多小时。
“漂亮个啥呀?这就一老牛车,有啥可看的?”在我们刚坐上车,对即将开始的大兴安岭慢火车之旅满怀憧憬时,坐在我们身旁的一位本地大哥,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幸运的是,火车开动仅几分钟,窗外像幻灯片一样掠过的秋景就让我们预感将不虚此行。
这趟编号为4181次的列车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始发,途经“中国冷极”根河后继续一路向北至满归镇,全程523公里,但却要行驶12个多小时。这条完工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牙林铁路,当时是中国境内唯一驶过永久冻土地带的铁路线,与嫩林铁路一起构成大兴安岭林区铁路网,对上个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开发森林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淡季的小火车只有六节车厢,除非周末和节假日,否则这趟列车基本不会满员。从根河站到终点站满归,中间有四个站点,而列车却不止停靠四次,中途还有许多连站台都没有了的小站,为了方便这里的人们出行也会停靠。“冷极列车”每天只有一班,它对大兴安岭深处的人们颇为重要,特别是冬天大雪封路的时候,它成为当地人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温暖纽带。
2019年9月23日,火车经过大兴安岭深处的哈达站,这座建于1956年的小站现为旅客乘降所。作为旅客乘降所的铁路车站常年无人值守或少有人看守,不提供货运及售票等服务。
车窗外是秋意正浓,碧空如洗,树木金黄,隔着车窗观景成为一桩乐事。
窗外是秋天的标准证件照,车厢里面有最地道的大兴安岭故事。暖阳穿过白桦林的缝隙,打在靠窗座位上。王靖云向窗边挪了挪身子,取下灰色的圆顶礼帽,阳光照在了他饱经风霜的脸上。他今年已是84岁高龄,看起来依然很精神。祖籍安徽的他是一名参与过抗美援朝的老兵,1957年退伍转业后就一直在金河林业局工作直到退休,60多年的时间让他见证了这里的变迁。这次他从阿龙山站买了8.5元的车票去往根河照顾躺在根河医院里的老伴。他有五个孩子,孩子们纷纷读书走出了这里,如今老伴生了病,镇上的医疗条件有限只好前往根河。
王靖云与对面的乘客聊天,他此次乘车是去看望在根河住院的老伴。
王靖云在窗边抽着烟,今年84岁的他为老伴的病情发愁。因为医疗条件有限,他需要找到更好的医院为老伴治病。
空荡的车厢中,大部分都是和王靖云一样曾从事林业或者铁路工作的退休工人,据他说林区最辉煌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连四川人都来这里做伐木工和运输木材,如今看着窗外一个个孤独的小站显得有些萧条。说着王靖云的烟瘾上来了,他走到车厢连接处的吸烟处点燃了一根烟。车厢连接处一直是个热闹的地方,“我们这里的人烟瘾大,不让抽烟的话都坐不了高铁”。大家三三两两吞云吐雾扯着家长里短,阳光打在缭绕的烟雾上,显得午后格外悠长和温暖。
谈天说地、闲聊家常,车厢中总是充满着旧时代的热络人情。
倚靠着车窗睡着的乘客。
列车经过森林中的小镇,坐在窗边的人们感叹着这里的变化。如今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有几百户的镇子现在就只剩下几十户了。
慢火车上的人不多,年轻人就更少了。一个小伙子看我们正在拍摄,凑上来跟我们闲聊。他在一旁跟我们调侃道:“你们看我们这边的人有一种默契,允许你上车,但是上车后你得补票,因为跑这边的列车员都知道可能这一块没有售票厅,你买不到票,但并不意味着人是没有感情的对不对,不能凭一张票就不让你上车。”他叫刘桂林,金河人,今年31岁,在云南工作,这次坐这趟车是为了去根河购买一些东西筹备下周的婚礼。说起火车的更新换代,他说他更喜欢这样的绿皮火车,“当你一出生你看到某种东西,你就觉得它应该是那个样子,结果它后来升级了,它升级后可能比以前更好,但你还是会想以前那个”。
回乡结婚的小伙刘桂林,是列车上不多见的年轻面孔。
82岁的孟庆臣是这段铁路退休的养路工人,他和老伴从牛耳河站上车准备去根河买点东西。牛耳河车站虽已废弃,可这趟列车还是会和约定好的一样在此停靠。
列车员拿着对讲汇报情况,即使是没有站台也没有人的小站,列车也会准时停靠。
有人选择离开家乡,有人也会选择留守故土,靠在过道处抽烟的刘志良已经离婚20年了,54岁的他如今自己一个人住在阿龙山镇80多平方米的木房子中。他这次坐车是为了去根河补办离婚证。刘志良从小就开始坐这趟列车,从当时的1.8元坐到了现在的8.5元,“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我怕热不怕冷,零下50摄氏度我都不怕”。
冷极列车穿越崇山峻岭,载着人们走出大山,穿越似水流年,见证大兴安岭的兴衰变迁。随着中国高铁网的深入,这样的绿皮火车势必会被逐渐“淘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下车前我们特地问了问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的乘务员侯仁生,他很轻快地说:“停运不了,只要有人就不能停,这是小民生车,挣不挣钱都无所谓,但这车得开!”
列车长和售货员在车厢里工作,时间久了他们基本上已经认识了这趟车的旅客。
小朋友好奇地观察着从根河买来的小鱼儿。
从满归出发去海拉尔务工的人们在座位上打扑克。
快到终点站满归了,列车员拉开窗帘,开始打扫卫生。
图/财新记者 丁刚
文/财新记者 丁刚 张浩
图片编辑/杜广磊
财新周刊显影栏目版面
新闻推荐
安徽省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 多项指标增速居于全国前十
多项指标增速居于全国前十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