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新合肥从三大开发区鼎足而立说起 新中国合肥70年大事记18
不过20余载光阴,合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变身“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追根溯源,“工业立市”战略让合肥成功撬动了发展之门。
工业立市,从何“立”起?
上个世纪90年代,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在合肥的东,南、西三个方向相继建立,鼎足而立、相互促进,为合肥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正是在这个历史关口,开拓进取的合肥人满怀壮志,提出了“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的远大目标。2005年8月,合肥市委八届九次会议出台《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正式作出“工业立市”战略部署。
合肥高新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20世纪7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加速发展,并迅速波及各个产业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科技工业园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增长。然而,合肥市乃至整个安徽省,那时候还没有一个可以享受国家政策的科技产业园区。
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眼看着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拉大,合肥许多有识之土激起了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希望借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奋起直追。
此时,一个历史机遇摆在合肥人面前。198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试办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88年8月,经过调研论证,合肥市委、市政府正式提交建立合肥科技工业园的请示,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1990年10月,合肥科技工业园破土动工;1991年3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安徽省诞生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浦东的开放开发迅速启动,其影响波及整个长江经济带。作为呼应浦东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的战略目标,这给合肥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年2月,经安徽省委批准,合肥组建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3月,省委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为副厅级单位。5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意见》,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揭开新的一页。同时,“合肥科技工业园”更名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高新区建设乘势而上,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基建投资1.88亿元,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7.86万平方米,开发区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高新区便一举成为合肥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当时,合肥地区所有的高等院校、较大的科研机构,以及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都在高新区创办了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来高新区投资。
数据显示,截至1994年8月,进驻高新区的企业就达到了273家,高新技术项目达300多个,总投资26亿元。而在当年,整个合肥地区的生产总值才只有131.82亿元,高新区对产业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
合肥经开区:工业经济领跑
经开区与高新区,像是一对“双胞胎”,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同样是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合肥市申报设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的是,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见长,经开区则是以工业经济发展取胜。在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产业发展历程中,经开区的工业经济持续保持着“领跑”地位。
1993年1月8日,合肥市政府下发关于成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4月3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由此,拉开了经开区建设的序幕。在经开区建立之初,可以用“白手起家”来概括。受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经开区遇到了资金、体制、项目等方面的诸多困难。新区开发,最大的问题是筹措资金。为解决资金问题,在建区之初,经开区决策者从实际出发,采取“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相应制定了“低门槛”出让土地的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此举推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客商前来考察、洽谈投资,仅在建区3个月内就引进了近30个项目入区,与外商签订土地出让协议8.7亿元,到位1.47亿元,从而保证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启动。
繁华大道,是经开区第一条主干道,素有“经开区第一路”的美誉。2008年5月28日,奥运圣火“祥云”在合肥市传递,起始点就设在繁华大道。1993年4月3日,经开区的开拓者奏响了“再造新合肥”的号角,修路成了第一件大事。当时,繁华大道还是人烟稀少的岗地,最大落差甚至达到了20米。即便如此,数千名施工大军夜以继日,仅用短短88天,一条宽敞的大道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道路的通畅,经开区“筑巢引凤”很快就有了实质性进展。1993年7月6日,经开区管委会正式成立。1994年秋,佳安轮胎项目入区,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启动。紧接着,世界500强企业泰国正大饲料、日立建机、可口可乐等项目陆续入区,这些大项目的入驻,发挥了以外带外、以大带大的联动效应。
经开区发展进入快车道,要得益于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1995年12月28日,经开区获批成为全国开发区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9月,经开区的试点方案在全国首批试点开发区中第一个得到批准。随后,合肥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确立“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建立精干、高效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出一条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新路子。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使经开区由政策优势转向体制优势。
到1998年6月底,经开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进区项目达到115家,总投资96.53亿元、协议外资10.08亿美元。其中,外资项目52家,总投资1.6亿美元,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数已达19家,涉及17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2月,合肥经开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志着经开区发展规模、竞争实力和影响力都跨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2010年,经开区成为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产值开发区;2012年,又成为安徽省首个两千亿元产值开发区,安徽省首个综合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开发区。通过持续招大引强,经开区先后引进了联合利华、日立建机、海尔电器、联宝电子等一大批国内外龙头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2017年,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第10位,多年蝉联中西部第一位。
合肥新站区:由火车站牵出的产业新城
历史的发展,是巧合也是必然。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的设立,是源自合肥新火车站的建设。可谁也意想不到,在特殊历史阶段的无奈之举,后来竟然为合肥带来一座“产业新城”。
时至今日,合肥老火车站已不复存在。不少年长的合肥人应该还记得,老火车站是淮南铁路线上的一个客站,规模很小。尽管多次在原地扩建、改造,但随着城市人口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老火车站无法适应合肥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1989年10月10日,铁道部下达了《关于变更合肥站址方案的批复》,批准沿胜利路向北1.8千米处建设合肥新客站。建设合肥新客站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总投资7亿元,除国家和省财政拨款6000万元外,其余全部由合肥市自筹。
当时,合肥还是典型的欠发达城市,筹集如此巨额资金谈何容易!因此,自1992年1月8日工程奠基后,新客站建设便处于停顿状态。当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犹如一股春风,给重启新客站建设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为了筹集项目所需资金,合肥市委、市政府改革原有的建设模式,决定组建一班人马,划征一块土地,赋予优惠政策,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以自筹资金为主建设国家重点工程。1992年10月,合肥新火车站工程建设指挥部应运而生,后来成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管委会的前身。
如今回过头来看,出于建设新火车站需要,而筹划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称得上是“再造新合肥”的大手笔,合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可见一斑。在试验区建设之初,指挥部分7批征用原郊区4个行政村的606.8万平方米集体土地,提出了“以地生财,综合开发,增值回收,滚动发展”的模式,着力在土地上做文章,向土地要效益,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在国家和安徽省两级财政仅拨款6000万元的情况下,指挥部通过发行建设债券和银行贷款等方式又筹集资金3900万元,迅速启动新客站建设。
1995年4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集中开发面积6平方千米。1997年4月1日,随着新火车站正式投入使用,试验区顺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定下的“三年建成,两年完善”任务。从第一宗土地出让起,到1997年年底,试验区共出让土地709.55亩,出让总价约3.41亿元。至此,合肥新火车站地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景象,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已见维形。
二十余载峥嵘岁月,新站区的产业发展超乎人们想象。2016年6月14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更名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望成为合肥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以京东方项目引进为契机,新站区广泛引进和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跃成为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在这片产业热土上,诞生了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块大尺寸液晶显示屏,还有国内唯一的新型平板显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时至今日,新站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形成了新型平板显示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芯、屏、器、合”的产业名片享誉国际。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罗敏
相关大事件
1.1988年11月,安徽省政府决定建设合肥科技工业园
2.1990年10月,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开发试验区——合肥科技工业园在西郊奠基建设
3.1991年3月,合肥科技工业园跻身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列
4.1992年7月22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
5.1993年4月15日,安徽省政府下达《关于同意设立合肥经济开发区的批复》
6.1996年3月27日,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揭牌。这是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也是合肥市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组成后设立的第三个开发区
7.1996年12月11日,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管委会成立
8.1996年2月15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确定为全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
9.1996年6月5-7日,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代表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计
10.1997年10月30日,“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
11.1997年12月26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批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方案
12.2000年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3.2010年,合肥经开区成为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产值开发区
14.2012年,合肥经开区成为安徽省首个两千亿元产值开发区,安徽省首个综合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开发区
15.2016年6月14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原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更名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6.2018年,合肥高新区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稳居第一方阵,成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新闻推荐
安徽省6月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结果出炉 合肥生态补偿金收入位列第一
本报讯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通报今年6月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结果,合肥、亳州生态补偿金收入并列第一,均为2...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