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黄梅可待绽新芳 黄梅戏创新发展北京研讨会侧记

安徽日报 2019-10-25 06:40 大字

10月23日上午,由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黄梅戏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化报等单位的知名戏曲专家和学者聚集一堂,围绕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热烈研讨,就当前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黄梅戏在新时代如何实现进一步传承创新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没有好剧目,演员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因此黄梅戏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创作水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建议,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黄梅戏进行系统梳理,把优秀的剧目继续留在舞台上。“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才是‘有效积累’。好作品要坚持演出,以剧带人,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与越剧、豫剧相比,黄梅戏在地域拓展上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对中小剧团提供更多支持,鼓励他们在省外‘攻城略地’,不断扩大黄梅戏影响力。”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认为,从瓦肆勾栏之中的小戏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跨越式发展固然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但同样不可否认电影、电视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功劳。“在新的历史时期,黄梅戏尤其要运用新媒体传播,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黄梅戏。”

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经典剧目,更离不开各方面的戏曲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说:“黄梅戏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除了表演人才,对编剧、导演、音乐等领域人才的培养也要提上日程。”他建议搭建展演平台或排戏机会,让不同年龄、不同行当、不同地方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既让他们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又对他们进行集中推介,让人们看到黄梅戏的整体实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新时代的黄梅戏需要持续加强创新,成为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廖奔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艺。黄梅戏需要紧跟时代,无论是剧目、舞美还是表演、唱腔,都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赵忱认为,黄梅戏的发展是一部不断创新的艺术史,只有在挖掘安徽元素、把握剧种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出优秀作品,黄梅戏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建议:“黄梅戏创作应该加大现代戏的选题,关注‘符号级’的事件和人物,这样对观众才有吸引力。”

新闻推荐

舜山镇:打造乡村振兴“林桥样板”

本报讯顺着紫薇大道一路向东,便进入享誉安徽省“苗木第一村"的舜山镇林桥村。舜山镇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区,这...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