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黄山有个猪文化博物馆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10-18 11:33 大字

■ 本报记者冯长福

10月12日,记者在合肥农交会“安徽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展区里,看到一个展台上摆放了近百件古旧书籍、老照片、老票证、老挂图、石雕、木雕等物品,内容都与猪有关。正在仔细观赏时,一位身材壮实、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来到记者身边,他说:“这些展品是我带来的,我在黄山市徽州区办了个猪文化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与猪文化有关的文献和实物。 ”

中年汉子名叫程小发,1968年生,家住徽州区岩寺镇广惠村。他从12岁开始就帮助父母养猪,2004年自己办了个小型养猪场,后经滚动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成当地颇有影响的大型养猪场。继而乘胜前进,又办起屠宰厂。 “那些年,养的都是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洋猪’,也赚了一些钱。自2008年开始,我仍然饲养‘洋猪’,但对皖南花猪保种工作有了兴趣,就办了皖南花猪保种场。 ”程小发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推广 ‘洋猪’以来,其生长快、瘦肉率高、生长周期短的优点,广受养殖户青睐。 ‘洋猪’的快速扩张,逐渐将包括皖南花猪在内的中国特有的地方猪种挤压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政府对地方猪种保护也重视起来了。 ”

“中国的土猪,是以前老百姓自己在农村养起来的,在非常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衍千年,传承至今,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和抗病力都要强一些。而现在引进的白猪不是自然杂交的,是长期在条件非常好的环境中培育出来的品种,抗逆性就低一点。 ”安徽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殷宗俊教授告诉记者,皖南花猪是安徽省著名地方猪品种之一,因体毛黑白花交错分布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山以南、新安江上游的皖南地区;具有耐粗饲、繁殖率高、抗病力强、肉品质量好等优点。

在省农科院、安农大专家精心指导下,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皖南花猪保种场已从当初的四头种猪发展到目前存栏种公猪25头、种母猪150头、年出栏商品猪1500头的规模。为让皖南花猪养殖持续发展下去,程小发与当地养猪户签订协议,免费给养猪户提供仔猪和技术指导,饲养周期为一年,他负责收购。 “要想保住皖南花猪,就必须要让更多养殖户加入进来,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皖南花猪的存栏量。 ”程小发说,近年来,他陆续向养猪户发放皖南花猪仔猪共计6000多头。

“养猪几十年,经风雨,见阳光,起起伏伏,但终不放弃,对这个行业自然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程小发告诉记者,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猪文化,唤起全社会对“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视,启发大家善待动物、善待环境,他创办了黄山市乌金园猪文化博物馆,2017年11月19日正式开馆。这是安徽省首家、中国第三家猪文化博物馆。

该馆由三个展厅和一个生态养殖场组成,其中展厅面积达1600平方米,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文化元素,演绎了猪的历史文化、进化演变、民俗传统、营养美味、品质改良及人类与猪的关系等方面知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包括皖南花猪在内的我国特色优良猪种分布区域与主要特征,还珍藏了砖、木、竹雕等猪工艺品以及有关猪的名人字画,藏品总量达万余件。

万件藏品是如何汇聚到这里的呢?程小发告诉记者,主要途经有两个,一是自己广泛搜寻,二是研究生猪养殖的专家学者捐赠、藏友赠送。十多年来,他跑遍了全国各地知名的古玩市场,历尽艰辛,一件件搜来藏品。甘肃农业大学刘孟州教授、安徽省农科院赵瑞莲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张伟力教授感动其办馆之举,慷慨捐赠了自家的古旧书籍、珍贵照片和手稿。在广搜藏品的历程中,他结识了不少收藏界的朋友,河南、四川等地藏友就把自己手中与猪文化有关的藏品无偿赠送给他。

乌金园猪文化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直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两三万人。 “通过这个平台以猪为媒,以文会友,传播猪文化,就是我办馆的初心。 ”程小发说。

新闻推荐

65岁拍技术流《双子杀手》 李安:想一辈子做电影系学生

本报讯国片三驾马车称霸国庆档余威渐尽,李安导演新作《双子杀手》今天将在国内公映。李安不仅将威尔·史密斯请来中国为电...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