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管“认真”诠释工匠精神 城管老孟认真直爽任劳任怨 同事和管理对象都服他
“认真直爽,任劳任怨”,说起城管老孟,同事大多给出这样的“好评”。今年49岁的孟军,人虽瘦却很精神,戴着副眼镜,就是这样一位文气大叔,已在城管岗位默默奋斗了17年。2009年,孟军来到滨湖新区,见证了这座新城的发展,也在默默诠释着城管这一行业里的“工匠精神”。
一个人上路
100多摊主都服他
初到滨湖新区,整个区城管队员只有20多人,老孟被分在当时滨湖新区成立的第一个社区城管中队,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一人管几条街的市容秩序是“家常饭”。滨湖和园东门的早市曾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早年贩菜的买卖交易全部集中在此,多时可达近百人,小区门口脏乱嘈杂,市民接二连三地投诉。“也不知道他哪来的本事,老孟过去看管后,这些摊贩都服他,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以前的那些‘钉子户’都不愿意出来摆摊了”,同事卫明一说这事就满是敬佩。
“半个月的时间里,那些摊主的家庭情况我基本了如指掌,把摊主当成自己家人,与他们做朋友,他们渐渐地就不好意思来摆摊,全都跑到小区里面摆去了,小区外面是没什么摊点了,但物业部门却恨死我了”,说到这老孟憨憨地笑了。
百余辆渣土车
各种信息烂熟于心
2013年,老孟调入渣土管理中队,当时滨湖金融港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每天有百余辆渣土车不间断拉土方,共有3家渣土运输公司参与运输,分成5个运输队,“最高峰一个工地一天有100多辆渣土车同时拉土,你随便报个车牌号,我能告诉你他是哪个车队的,哪家公司的,司机叫什么,长什么样。”说到过去的事,老孟脸上写满了自信。
据测算,当时每天有高达3000车次的渣土运输,老孟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不但能做到“明察秋毫”,还能把车辆信息准确无误地熟记于心,这段经历被同事传为佳话。
虽然工地出入口都有冲洗和硬化设施,但满负荷地运输渣土,扬尘还是很大,为最大限度降尘,老孟想了个土办法。
他在工地口备了个大水桶和水舀子,平均15分钟就人工洒水一次,本应工程管理方和保洁部门做的事,他却做了,这让很多同事不理解。
就是这股认真劲,他让渣土运输公司叫苦不迭,例如每辆车出工地,老孟不但检查有没有满载、过载,车顶有没有覆盖,运输证件是否随车携带等情况,还把车轮、挡板等部件是否带泥等情况都查了个遍。但凡接到停运通知,老孟的执行力是最强的,15分钟内所有的渣土车只能进不能出,“决不允许一辆渣土车违规运输,如果有要强行违规出车的,那我只能用身子挡在车前,不让过去。”老孟说,很多渣土公司负责人对他的工作风格深有体会。
下班就要洗头
两天一瓶风油精
“城管工作很辛苦,还不被人理解”,说到这,老孟轻叹了一口气,“降尘设施再完备,洒水做得再好,一天下来,整个人头发上、鼻子里、身上都是灰尘”,老孟说渣土管理中队的城管队员只要下班就要洗头,不是为了体面,而是因为土多。老孟介绍说,队员们最怕的就是夏天和冬天,一到夏天晚上,不但燥热,蚊子叮得人受不了,即便“全副武装”还是会被咬。“平均两天要用一瓶风油精,用来涂抹被叮咬的包,一个月要用四五瓶花露水,用来驱蚊,就这样还是会有蚊子。”老孟说自己和同事们的夏天就是这样的。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老孟说起话来却文绉绉的,“勤能补拙”也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当被夸赞时,他说就是要用“工匠精神”干好城管工作。
通讯员 胡少殊 倪勇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新闻推荐
《国家孩子》感动现在的孩子 制片人刘小锋: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的电视剧《国家孩子》日前圆满收官,这部电视剧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上世纪60年代来自上海的“国家孩...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