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筑梦谱华章 合肥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江淮晨报 2019-09-26 07:43 大字

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还是个经济总量不足亿元、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小县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合肥市上下团结一心,抢抓机遇,砥砺奋进,敢为人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奇迹,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今,合肥正在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并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

建设

县邑小城获新生,成综合性交通枢纽

新中国刚成立时,合肥的面积只有区区5平方公里。那时的合肥,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现在被誉为“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当时也只是一条普通的土路。

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座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到1952年,合肥市掀起第一次筑路高潮,为支援抗美援朝和淮河治理,省市政府对合六路、合安路等公路进行整修,达到了晴雨天都能通车的要求;到了2006年,合肥规划建成区的面积已达224.6平方公里。

2006年,金寨路高架开工建设,吹响了合肥大规模高架桥建设的号角。在这之后,合肥的高架桥建设驶入了快车道,长江西路高架、裕溪路高架、马鞍山路高架、合作化路高架、徽州大道高架、铜陵路高架、阜阳路高架、包河大道高架、郎溪路高架等相继投入使用。

阜阳路高架北延、铜陵路高架北延、裕溪路高架东延……截至今年8月底,合肥已建成十大高架,织就近72公里的空中快速路。如今,裕溪路高架东延、方兴大道高架、畅通二环(北环西段)高架正在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还启动了S601线环巢湖大道、G329合相路、G206合淮路、S103合铜路等多条国省干线一级公路建设,总投资超200亿元。合肥市国省干线公路实现了从“走得通”到“走得畅”的质的飞跃。截至2018年底,合肥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823公里,相当于绕17.2公里的一环路106圈。

1876年,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在上海出现的时候,合肥还是一个枕着巢湖波涛入眠的鱼米之乡,没有一寸铁路。沧海桑田,变幻莫测。而如今,合肥已经成为全国19个重要综合性铁路枢纽之一。

近十年来,合肥铁路更是快速发展,“以合肥为中心、联接省内所有设区市、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基本实现。”全市快速客运铁路里程、铁路网密度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1957年,合肥三里街机场正式通航那年,在合肥乘坐飞机的乘客数量,还不到100人次。而如今,合肥航空事业的发展,在经历了骆岗的提升之后,飞跃迈入了新桥时代。2018年11月26日,新桥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正式步入全国大型繁忙枢纽机场行列。

2016年12月26日,轨道交通1号线的开通,使合肥在全省率先步入地铁时代。

如今,合肥轨道交通第一轮建设规划的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截至8月31日,1、2号线总客运量已超过了3.13亿乘次。第二轮建设规划中的3、4、5号线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到2021年,4、5号线将全面建成通车,1号线三期也有望同步完工开通。再过几个月,3号线将正式投入运营。届时,合肥轨道交通线网将初步形成,并由“换乘时代”迈入“线网时代”。

教育已有各类学校2056所,在校生超196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年来,合肥市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大力推进改革,大幅增加优质教育供给,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基础教育更是呈现高质量快速发展态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高,受教育者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来自合肥市教育局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数2056所,在校生约196.29万人。其中,幼儿园1076所,在园幼儿约29.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2所,在校生约76.98万人;普通高中103所,在校生约15.77万人。

截至今年9月,全市在园幼儿公办率和普惠率分别达45.3%和77.3%,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18.8和50.8个百分点。通过扩建改建幼儿园、转换幼儿园性质、拓展园车使用、扩大公办幼儿园服务半径等形式,增加公办幼儿园和学位数量,正在推进项目82个,提供学位1.83万个。

合肥市还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入学压力,顺利完成中小学布局规划修编,大幅增加设施布点。

目前,全市共有29所省示范高中,16所市示范高中。全市普通高中在籍157765人,省、市示范学校在籍111931人,占在校生的70.95%。

此外,合肥市还通过政校企合作发展、产教研融合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现有36所高职院校(其中市属2所),在校生达22.56万人,年招生7万余人。54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公办职业学校30所(省属13所、市属7所、县区属10所),民办职业学校24所(市管13所、县管11所),在校生10.7万人。

文化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全国乃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目标,近年来,合肥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如今,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李鸿章故居、合肥市文化馆新馆、合肥大剧院等一批市级新馆陆续建成。位于巢湖岸边的安徽名人馆,年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已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安徽、认识安徽的重要窗口。安徽省美术馆、百戏城等项目也在建设当中,未来巢湖岸边的文化场馆将越来越多。

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目前,市、县(区)160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已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66个,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值得期待的是,眼下,合肥市还在天鹅湖西南角高标准建设合肥市中心图书馆。该项目建成后,预计馆藏图书量达450万册(其中智慧书库350万册、开架图书100万册),预计阅览坐席3000余个,年接待量达400万人次。

从2017年开始,合肥市还高品位推动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它们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大街小巷。两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2亿多元,建成开放政府主导的城市阅读空间80个,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首位。截至今年6月底,这80个政府主导的城市阅读空间配有公共图书80万册,各运营单位自营图书77.3万册。今年还将新建30个。

卫生健康水平处于中高收入省会城市水平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探索医疗卫生改革,让卫生健康工作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医疗卫生供给能力有效提升,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全市各项卫生健康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来自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共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270个,截至2018年底,总床位5.49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10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54人,拥有卫生床位6.79张,人均期望寿命77.12岁,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6.1%。

目前,城市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省会城市水平,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全市5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16家省、市级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城市医联体制度实现全覆盖。

合肥市还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相融合,在全国率先试点“互联网+医疗健康”新型医疗服务业态。2017年9月下旬,合肥市滨湖智慧医院正式揭牌,这是当年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一家市级智慧医院挂牌。

今年9月1日起,合肥市属7家医院和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上线应用,年底前县级医院和全市乡镇卫生院完成电子健康码建设任务,实现电子健康码应用合肥市全覆盖。

科技唯一一个集3个“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城市

多年来,合肥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到正式获批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基因积淀越来越深厚,创新名片愈发闪亮。

目前,合肥是全国唯一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城市。

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32831件和5597件,分别是2005年的70.2倍和39.7倍,居省会城市第5和第7位。

2018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达2110户,居省会城市第7位。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正式开通,中科大18个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世界纪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合肥以科技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力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创新平台载体培育等重点任务,不断解放思想,不断阔步前行。

速度的背后是动能,近5年,合肥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42.4%提高到76.9%。动能的背后是创新,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自主创新主要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110户,基本上每1天就会诞生1户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肥市财政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广覆盖、兜底线、出实招、提绩效,不断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支出,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系统的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民生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民生事业发展支出超过3500亿元,年均增幅12.15%,公共财政支出超80%用于民生。2018年,全市民生支出859.63亿元,是2011年的2.4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11年的75.6%提高到85.5%。

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从2007年实施之初的12项民生工程,到2019年实施31项民生工程,政策覆盖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农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保障人口由300万大步跃升至800万,建成项目点34万余个,民生工程实施,群众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被央视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最新统计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达50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1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左右,就业创业工作稳中趋好。来肥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突破9万人,年底应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484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29倍,年均增长13.0%。从总量上看,2018年,合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比2003年提升9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仅次于长沙市与武汉市,比2003年提升3位。晨报记者 方佳伟

新闻推荐

安徽省拟立法 开辟中医医师资格 获得新途径

本报综合消息据人民网报道,对师承和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开辟依法获得中医医师资格的途径;严格中药材绿色种植养殖,推动建设质量...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