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茧成蝶 从“水灾洼地”到“水景胜地”的蜕变 本报记者 付莉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建区20年来,毛集实验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经历了化茧成蝶的根本性变化,走出了一条从灾害频发的贫穷乡村向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区的发展道路。
经济增 产业强
毛集实验区是安徽省唯一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以前淮河发大水年年被淹,是淮河岸边的“水口袋”。1999年11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并于2000年6月正式挂牌。20年来,毛集实验区在弱小中起步,在艰难中开拓,在探索中前进。昔日的“水灾洼地”变成现在的“水景胜地”,经过20年的发展,实现了“城区、园区、景区”三区互动。
2018年,毛集实验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5亿元,是建区初的6.4倍。工业经济从无到有,规模以上企业已达53家。工业园区实现了从工业集聚区向省级民营科技产业园、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两次提升,规划占地面积12.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92平方公里,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配套设施日臻完善,12.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项目建成投用,大力引进发展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服装鞋帽、先进制造业等企业,已经成为毛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人数由2010年的9.07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9.19万人。2018年全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1.09亿元,是2000年投入的26倍,建立了区图书馆、镇文化站和行政村图书室。2018年,拥有卫生机构59个,是2000年的1.3倍。
生态优 环境美
地势低洼的毛集,一直以来都有“水口袋、锅底子”之称,生态十分脆弱。区工委、管委为变生态脆弱为生态良好,坚持“生态立区、生态兴区、生态富区”不动摇,先后实施了移民建镇、退耕还湿、退耕还林、水利兴修等生态修复重大工程。2012年,毛集减灾消贫、绿色发展的案例荣登联合国会议讲坛。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绿色名县(区)”等荣誉称号。
生态的日新月异中,旅游和交通的新面貌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淮河四季通航,102省道贯境而过,合淮阜、济祁高速在境内互通立交,商杭高铁在毛集设站,39路市区公交车开通,水陆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毛集实验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 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淮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6万亩焦岗湖,素有“淮河大湿地,华东白洋淀”的美誉,特别是荷花淀、芦苇荡已经打造成为皖北著名的核心景点。推进焦岗湖影视城、文商、“奥特莱斯”小镇建设,实施了环湖绿道、游客服务中心、中沛焦岗湖生态养老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项目,2018年接待游客10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是建区初106倍、237.3倍。今年8月16日,《中国推介》更是面向全球推介焦岗湖,极大提升焦岗湖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新闻推荐
为有效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职责使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衔条例》《国家综...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