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的“无名”老字号
王宁林 文/图
程双龙正在为顾客修剪头发
在孙埠老街的深处,隐匿着一家并不起眼但又不普通的老式理发店,说它不起眼,是因为这家理发店门口连一块简易的招牌都没有,店内几乎也没有任何装潢,微微泛黄的墙面,一把老旧的理发椅、两块用了多年的海绵刷、一把用了几十年的老式手推剪,爽身粉、剃刀等依次排列整齐,门口还有两架简易的木制洗脸台,陈设简单而又朴实。而说它不普通,是因为这家理发店虽没有名字,但在孙埠街上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六十年来,几经易址,却依然有不少人对它“情有独钟",即使相隔十里八乡,也非得赶来这里理发,因此,理发店门口总有顾客坐着等候。
9月16日上午8时许,理发店里一位较为年长的女子正坐在老式理发椅上等待理发,为她理发的师傅,名叫程双龙,今年已有73岁了,是地地道道的孙埠人。只见他将木制的简易洗脸台搬至顾客身旁,拿起一块干净的毛巾,慢慢地将这位顾客的头发打湿,倒上适量的洗发水,细细揉搓、洗净、擦干,熟练地拿起剃刀,将头发先大致修剪一下,再用电动剃刀仔细修剪……不一会儿功夫,就全部弄好了。紧接着在一旁等候的另一位顾客坐上了这把理发椅,师傅依旧沿用最古老的技艺:先用热毛巾给顾客敷脸,然后在面部轻轻涂满肥皂沫,接着锋利的剃刀在顾客的面颊和下巴上“飞舞"。顾客闭着眼睛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脸上写满安逸。
送走上午的最后一位客人,程双龙才有空坐下,向笔者讲起他的故事。六十年前,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家庭雪上加霜。面对拮据的生活,年仅14岁的双龙抱着能让家人能吃上饭的简单愿望,来到理发店开始了学徒生涯,承担起养活一家四口的重担,这一干便是六十年。当时教他理发的师傅知晓他家里的情况,对他很是照顾,从来没有苛难于他。或许是因为聪颖好学,或许是因为勤学苦练,很快他便出师了。而在他学徒的年代,理发店还属于供销社的下属机构,出师后,因为机缘巧合,他成了供销社的一名正式员工,又因技艺精湛,二十出头的他,连同另外两人,又被一起调派到位于麻姑山脚下的安徽劳动大学,专门为在校的师生、职工们理发。
“当时生意很红火,以前物价便宜,剪一次头发才收两毛钱,不过那时候钱也值钱,猪肉也就七毛三一斤。"程师傅说。后来随着89年劳动大学的搬迁,程双龙便选择回到了孙埠老街,重新开起了理发店。
原本日子过得还算顺利,可98年的一场大火让他损失惨重。程师傅清晰地记得,那是农历腊月二十四,那天夜里十二点半以后,店内突发大火,火势蔓延极快。“那天晚上房子都烧没了,也可惜了那些老式剃头工具,什么刮刀啊推子啊一并都烧没了,现在留下了的只有那把老式手推剪,如今也就只有停电的时候会派上用场。"程师傅满脸惋惜地说道。后来,程师傅又在原来的位置上新建了房屋,依旧干着老本行,这一转眼又是二十多年。
现如今随着程师傅年纪越来越大,精力逐渐跟不上了,现在也就上午开门帮老顾客剪剪头发、刮刮胡子。而由于店内没有安装热水器,每天营业前需要早早地准备好足够的热水,程师傅便坚持每天五点多钟就起床,打水,烧水,整理好一切后,再开门迎客。在他的店里,这里所有的工具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使用完毕后,被放置在原处,被时光褪去颜色的刀片盒也仍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即使是用了多年的剃刀,依旧锋利如初,这是程师傅精心打磨的结果。“做我们这一行的,卫生最重要,这些洗头用的毛巾我也是天天搓洗,干干净净得,看着才舒服。"程师傅一边随手将地上的碎发打扫干净,一边笑着说。
六十年来,程师傅一直坚守在这一岗位上,理发的价格从最初的两毛钱到多年不变的五块钱,再到现在的六块钱,改变的是价格,不变的是程师傅的手法和初心。如今,前来理发的老人有不少已经离世了,这样的老式理发店也只有那些念旧的中老年人才会来此理发了,老式理发店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终将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新闻推荐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六 华东地区跃居区域综合指数第一 五大指标全面领跑
本报综合消息据合肥日报报道,9月21日,在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人工智能·中国声谷高端论坛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正...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