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大通:千年古镇“破茧成蝶”

铜陵日报 2019-09-16 11:07 大字

■ 本报记者 孙照柱

大通,古名澜溪,于唐代设大通水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是一个奇特的地方,有“长江在这儿拐弯,大海在这里回头”的自然奇观,以“明清天下首镇、九华佛国天门、江豚生活乐园、江南诗意水乡”而闻名。秋日的古镇,沧桑古朴中多了些许斑斓与宁静。

初到古镇,便被钟楼吸引。它不仅是目前大通镇的标志性建筑物,而且是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见证。它立于高处,身姿挺拔,坐东朝西,俯瞰鹊江两岸,斑驳沧桑的身躯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这里曾是“安徽省四大商埠”之一,中西文化交融的“小上海”,商贾云集、南北之声不绝于耳……

世易时迁,因为出行方式的转变,曾经繁华的大通古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逐渐没落。“2005年,刚来大通镇工作时,交通不便,每天要费好大力气才能挤上一趟中巴车,因为班次太少,中巴车都是满满当当的,即使这样从市区赶到大通镇还要一个多小时。”大通镇党委副书记陈飞告诉记者,今天无论选择私家车,还是乘坐9路公交车,都十分便捷,所需时间也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十多年来,陈飞见证了千年古镇的“破茧成蝶”,2014年大通镇获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6年成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大通古镇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旅游景区。“看到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生机,愈发有魅力,再苦再累也是值得!”

行至澜溪街,古建筑傍水而列,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青石板铺就的道路蜿蜒伸向远方,街两旁杂货铺鳞次栉比,商户大都是本地人,或编织渔网、或制作杆秤……生活好不悠闲惬意!“像姚氏渔网专卖、大通理发等老字号店铺,澜溪老街目前还有40多家。”铜陵大通镇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华向记者介绍。对和悦洲“三街十三巷”,吴华如数家珍,“三街”即三条大街(头街、二街、三街),“十三巷”分别以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13个都带三点水偏旁的字来命名,民国时期仅小客栈就多达180余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近年来,大通镇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紧扣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两山一湖”旅游“中转站”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5亿余元,并于2014年成立大通旅游管委会,启动澜溪老街保护修缮工程等,古镇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2018年,大通镇接待游客达到80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兴起,老街及和悦洲上的餐饮经营单位现已超过20家。“节假日游客比较多,来店里就餐的客人几乎都是满满的,平时也有两三桌客人。”老街口私房菜老板朱盛告诉记者,父母亲都是古镇上的传统渔民,旅游的兴盛催动他们家顺势转行,依靠经营水乡特色美味菜肴每月都有不菲的收入。

“古镇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不仅带动了大通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等兴旺,还孕育起影视制作行业。”吴华介绍,目前大通镇风景区已成为安徽省省级拍摄基地,正式注册影视公司27家、影视工作室47家,2016-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影视拍摄基地,截至目前已出品影视作品50余部,其中电视剧16部532集。尤其是46集电视剧《回家的路有多远》,1760个镜头全部取景铜陵,2018年5月在央视8套首播后,取得在全国38家卫视频道连续16天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极大提升了铜陵的城市品牌。

古镇的繁华再现,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走在澜溪老街上,人们很容易寻觅到一艘长达24米的木质龙舟。龙舟一侧,是一所私人宅邸,古色古香,颇具韵味,门楼上悬挂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鹊江龙舟赛和龙灯龙舟文化研究基地牌匾。房子的主人叫张胜保,今年57岁,祖祖辈辈以渔业为生。近年来,张胜保等206户持有国家捕捞证的渔民,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号召,退捕转产。“虽然不再捕鱼了,但是根植骨子里的水乡文化基因没有丢!”张胜保告诉记者,60多名“末代渔民”自发成立大通镇民间龙灯协会,组建的“水上龙灯”队,不仅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容,更是走向全国舞台,2018年作为全省唯一代表队赴广西南宁参加“中国(南宁·武鸣)”舞龙大赛。

大通,正在以高昂的姿态完成华丽的蜕变,谱写新的时代篇章。“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和国家级淡水豚生态基地等品牌效应,依托‘江、湖、河、洲、山、文’六大要素,争创国家5A旅游景区,努力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陈飞踌躇满志地说。

新闻推荐

8月安徽CPI同比上涨2.5%

本报讯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近日发布最新数据,8月份,安徽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涨幅为1.2%,比上...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