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宿城一中 建设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中

安徽日报 2019-08-23 06:56 大字

安徽省第八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开幕式。

3D打印创新探究实验室。

宿城一中校园俯瞰。

生活中的物理实验评展。

“‘火箭基地及火箭构造’‘火箭的升空与飞船入轨’‘返回舱着陆与航天器对接’……这些都是我们这门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郜攀老师的介绍,深深吸引了讲台下钱学森培菁班的学生。3月16日上午,宿城一中开设的航天STEM课程在智慧教室正式开始上课,“高大上”的航空航天科技正在成为宿城一中学生拓展学习的内容。航天STEM课程由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以航空航天科技为背景,通过VR Create-X可视化编程的逻辑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简单的、可视化的方式学习复杂的程序逻辑控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创造力。这门选修课是最新推出的又一门拓展课程,是宿城一中推进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中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之一。

宿城一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稳步发展,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成为皖北地区享有盛誉的省级示范高中。近年来,宿城一中高考本科达线率在90%以上,一本达线率超过60%,在全省居于领先位置。

百年名校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创造新业绩,这是一中人孜孜以求的目标。2016年,学校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中”的发展目标,通过树立重视学术、崇尚创新的目标,建设师生多元发展的平台,培育“专业+专长”的教师,培养“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学术素养”适应未来的高素质学生。

拓展课程,让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课程是基础,只有抓好课程建设,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才能把“创新型、学术型”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为此,宿城一中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不断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尤其是拓展性课程,开设多种选修课,为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加餐”。这些选修课包括:人工智能、学科竞赛、电脑制作、科技创新活动、大学先修课等。仅有关人工智能的课程就有机器人编程与功能实现、3D创新打印、利用Arduino开源电子平台对软件、硬件进行项目开发Arduino创客等。学校相继建成Arduino创客实验室、3D打印创新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创客设计室、奥赛实验室等特色功能教室,为相关拓展课程的实施提供硬件条件。

拓展性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进来,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小发明、小制作,这些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多功能保温杯》《太阳能山地智能小车》《主动式盲人避让系统》《基于光电门和单片机设计的轮式测距仪》《基于3D打印技术和纳米银材料设计的多功能鞋垫》《预警式防震文物保护装置》《基于物联网马桶漏水远程报警器》……这一件件作品投射出学生们对生活的关注,对科技创造未来的体验与期盼。这一件件作品展现了宿城一中学生中的创新精神与学术气息。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有的学生醉心于动手制作,也有学生执着于钻研“理论”。宿城一中的另一项拓展课程——学科竞赛,吸引想要拿到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敲门砖”的学生在奥赛的激流中劈波斩浪。近三年来,宿城一中共有500余名学生在数、理、化、生和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省级奖,32人获省一等奖,其中孙月祥获全国化学奥赛银牌、张子涵获全国数学奥赛银牌、马屹诺获全国生物学奥赛银牌。

4月12日上午,宿城一中优秀学子、安徽省2014年高考理科状元刘波同学回到母校宿城一中,与高一年级钱学森培菁班的同学和高三学生代表进行了一次交流,分享他对于成长成才以及学习与兴趣、竞赛与高考等问题的经验和认识。

不仅有知名校友为学生传经送宝,宿城一中每学期还要举办2~3场专家教授专题报告会,来自一流高校或中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教授讲科技、论科研、谈学生如何成长成才。仅2018年就有长江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冬生讲“化学的前沿与未来”、北京大学方方教授讲“脑与认知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倪向贵博士“侃成语 悟力学”、中国社科院教授陆永品讲“孔孟之道的精华及当代价值”。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为校园增添了浓浓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们有机会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对于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找准努力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大节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

2018年12月26日,宿城一中第二节届“生活中的创新科学实验展”在行健楼体育馆举行。有144件作品参与评展,书包式雨伞固定器、睡眠架、自动阳台通风器、溶液浓度检测器……一个个精彩的创意、巧妙的制作,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是从高一年级学生中筛选出来的。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围绕“创新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去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既可以反映科学世界的大道理,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评展过程中,参赛选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展示和答辩,说明他们对“创新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解。

“生活中的创新科学实验展”只是宿城一中一年一度科技节活动的其中一项。科技节活动还包括科普图片展、科普知识系列讲座、3D创新设计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等。秋季学期有科技节、艺术节,春季学期则有读书节、体育节。

读书节每年一个主题,期间,各学科老师推荐阅读书目,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心得展等形式,展示阅读成果,检验活动成效。读书节期间,中华成语大赛、诗词大会等系列活动也是固定项目,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017年9月,蒋山同学作为安徽省高中组的唯一代表参加“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挑战赛”全国总决赛,摘得高中组第一名的桂冠,荣获国学达人“状元”称号。2018年,王海坤同学获得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特等奖。读书节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学术型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推进了书香校园建设,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智慧,形成争做“有情趣、有修养的读书人”的育人氛围。

体育节期间,举办学生男女乒乓球赛、男子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跑操比赛、田径运动会等活动。体育节不仅使师生身体得到锻炼,还达到了宣传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促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重视体育锻炼、养成健身习惯意识的目的。艺术节活动则包括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比赛、合唱比赛、书法大赛、师生摄影大赛等。

“四大节日”为学生构筑起特长展示、个性发展、综合实践的平台,将创新、学术、交流、合作的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课余生活中,使之成为“励学敦行,见贤思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靠课本、课堂,但也离不开亲身参与活动的体验与实践。而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正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的又一平台。目前,宿城一中共有模拟联合国协会、拢墨文学社、科技社、阳光心理社、志愿者协会等10多个学生社团。

2019年8月8日至11日,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学校部、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秘书处、共青团宿州市委员会、宿州市教育体育局主办,宿城一中承办的安徽省第八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外的逾600名师生参加。

模拟联合国是对联合国大会和其它多边机构的仿真学术模拟,是为青年人组织的公民教育活动,是一项高层次的学生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或其它政治实体的外交代表,参与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会议。代表遵循议事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来阐述观点,为了“国家利益”辩论、磋商、游说。他们与友好的国家沟通协作,解决冲突;通过写作决议草案和投票表决来推进国际问题的解决。在模拟联合国,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等多边议事机构的运作方式、基础国际关系与外交知识,并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对他们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

宿城一中求真模拟联合国协会成立于2014年3月。该学生社团自成立以来,编写校本教材《领袖计划》,开设选修课,按照锻炼“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做事能独当一面”的能力要求开展活动,至今成功举办了5次校级模拟联合国大会,参加了5次省市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2016年参加安徽省第五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获“最佳组织奖”,两位骨干会员黄晓盟和孙琚沅,经学校推荐和有关机构的选拔,于2017年1月31日至2月9日赴美国纽约、华盛顿参加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全球模拟联合国大会并到联合国总部访学。

在安徽省第八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宿城一中模联社的同学与兄弟学校的模联成员切磋、交流,在精彩的论辩中得到锻炼,获得4项学术类奖项,包括杰出代表奖、最佳会议推动奖,2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宿城一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钱学森培菁班,用大成智慧引领,为杰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018年9月20日上午,宿城一中“钱学森培菁班”授牌仪式在学校翰文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宿城一中校长张涛从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手中接过“钱学森培菁班”铜牌,标志着经过一年多精心筹备的“钱学森培菁班”正式落户宿城一中。

“钱学森班”是经“钱学森姓名冠名和肖像使用管理委员会”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十二院)审批同意冠名的班级。自2005年至今,全国仅有30多所学校被授权命名了“钱学森班”或“钱学森学院”。

宿城一中在原来“培菁班”的基础上举办“钱学森培菁班”,意在用钱学森对杰出人才的期待激励学生,以大成智慧为引领,弘扬钱学森科学报国、爱国奉献精神,让学生努力成长为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杰出人才。“钱学森培菁班”的举办,为宿城一中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再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钱学森培菁班”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管理模式、文化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在课程建设方面,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开设航天科技、艺术欣赏、实验探究、综合活动等特色课程,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上,实行“双师制”加“双长制”的管理模式,即“班主任+导师”和“家长+学长”,以此整合更多优质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为优秀学子成长为杰出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并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宿城一中实际、具有宿城一中特点的培养创新型、学术型、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多措并举,打造研究型、学术型师资队伍

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建设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中,培养创新型、学术型、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眼界开阔,勤于钻研的学术型、专家型教师。宿城一中有正高级教师及特级教师10人,省级教坛新星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1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近年来,在各类教学评比活动中,该校先后有李凤、徐静、冯娜、孟卉、张玮蔚5位老师获全国一等奖,陶来舟、丁雨晴、张玉宝等老师获省优质课一等奖。

为促进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中建设,宿城一中在抓好常规教研活动的同时,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班主任论坛,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参加教学评比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学术型转变。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大力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还选派教师到北京大学等高校参加大学先修课学习。仅2018年,就先后选派80多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和观摩学习活动。以课题为抓手,推动各科教师加强教学研究,目前,宿城一中获审批立项的在研省、市级课题共有42项。承办省、市级教科研活动,开展学术交流。2017年以来,宿城一中先后承办了安徽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展示评比和观摩活动、安徽省中学语文教研员会议、全市中小学机器人教育3D创意设计培训班、安徽省中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在教师队伍中营造出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学习要有成果,教科研不能坐而论道。学校广泛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2018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宿城一中有18位老师获省级优课,71位老师获得市级优课,学校被市教体局授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秀组织奖。今年3月份,学校有30位名师上示范课、公开课,课后及时评课和研讨。通过这些活动,着力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高素质、高水平的引路人。

学校应当是师生协同成长的共同体,“美丽一中,幸福教育”是一中人心中的愿景。在建设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中的道路上,宿城一中正在稳步前进。

新闻推荐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2家皖企登榜,文一居皖企之首 中国民企服务业百强 文一为皖企唯一登榜

8月22日,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召开。会上,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业500强、...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