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寻人的故事

成都商报 2019-08-09 23:51 大字

迄今为止,并没有全国性的失踪人口数据、信息系统。社会的不同角落——电线杆、十字路口和互联网,张贴着各式各样的寻人启事。

民政部管辖的社会救助站里,掌握了一部分走失人员信息,最权威的失踪儿童信息平台则归属公安部。一个用于救助,一个用于打击拐卖人口犯罪,二者存在小范围的交集,但都不够全面。

民政部发布的信息表明:截至2019年5月,中国大陆共有1623个救助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滞留人员有34805人。但数字总在变动——救助站里永远人来人往。

走丢的老人 比小孩更多

从2016年2月启动,到2019年7月,公益性寻人项目“头条寻人”发布了7万多条寻人启事,找回了1万多人,时间最短的只花了1分钟。目前日均找到10到12人。

其中最多的走失者,是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老年人排在第二位,然后才是孩子。这是最意外的一个发现。2015年夏天,他们最初设想的寻人项目,瞄准的是孩子,但有半年多的时间,一个孩子都没找到。这使他们对项目的可行性拿不定主意。

直到2016年2月,这里的一个实习生偶然尝试弹窗推送了一条在网上看到的寻人启事,那是在河北走失的一个黑龙江的老人,两名用户分别见过这位老人,并且都联系了家属。此事直接催生了“头条寻人”项目。

“老年人走失(的信息)只在电线杆上,它通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也不会引发公众关心。”工作人员说,“哪个孩子不见了,是重大新闻。到目前为止,能够引发全国性关注的走失新闻,全部都是小孩的新闻。”

国家在走向老龄化,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老年痴呆症却日益年轻化。2014年就有医学界人士指出,中国老年痴呆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比20年前的65岁提前了10岁。“头条寻人”数据里,成人走失最常见的原因是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智力障碍。

2016年,民政部背景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估算,中国每年大约走失老人45.7万人,平均每100个老人就有2人走失。

至于孩子,大都是离家出走,而非被人拐卖。这与警方信息吻合,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里,被拐走后找回的孩子年均只有20人左右。“团圆”上线头一年就有过分析:一年间找回的孩子,离家出走的占了59%,迷路的有15%,以占比9%排在第三位的是“家庭纠纷、债务纠纷等原因不实举报”。浙江乐清有过震动一时的案例:一个男孩消失了,被判刑的是他的母亲。这位33岁的女士在法庭上辩解:丈夫有了外遇,她便把孩子藏了起来,只为了考验孩子的父亲。

从电线杆

到互联网

在今天,寻人启事张贴的主要场所已经变了。

公安部的失踪儿童信息,是以失踪地点为圆心,向特定半径内的手机用户推送。失踪1小时内,推送半径是100公里;2小时内,200公里;3小时内,300公里;3小时以上,500公里。

操作非常简单:设定一个圆心,用鼠标画一个圈,然后寻人启事就会出现在圆圈内的一块块手机屏幕上。一个常常在网络地图上画圈的年轻人形容,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变成一条弹窗信息,这变化像是“马车变成高铁”。有人核实过一则电线杆上张贴的寻人启事,推送后成功帮助找回走失者。寻人启事从一根根电线杆挪到了另一种“电线杆”上。

圆圈的大小,有时是一个街区,有时是一座城市,有时是一个省份。工作人员说,在北京、上海这样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那个圆圈的半径通常会控制在5公里范围内。但在偏远地区,5公里显然不太够用。

当然,家属“希望画大一点”,但对发布内容也是很矛盾,比如,不愿说家属“精神异常”,用“精神恍惚”替代。有些家长不希望公布走失孩子的全名,担心影响孩子的将来;还有学校看到了失踪学生的校服,要求模糊这些信息。

在辽宁大连,一个外卖骑手遇到了一位走失老人,回家后收到手机弹窗才意识到。他连夜跑出去寻找,并且把信息发给了其他的外卖骑手。最终,一个叫李井凡的外卖骑手发现了老人,他陪了老人大约15分钟,直到家属到来,他接着去派送手上两份延迟的外卖。许金中,安徽一个建筑工地上的瓦工,为一个到工地躲雨的流浪汉买了一份食物。接着,他从工友那里看到了寻人启事。他次日再次遇见这个男子,立即帮他联系了家人。

一位寻人团队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微信里添加了2000多个寻人的家属,她还同时在200多个微信群里处理来自警方、救助站、陵园、医院、志愿者等方面的寻人信息。有时,她看到一个家属的微信头像换成了“祭奠”的“奠”字,就会默默把有关的寻人启事撤下——无声的死讯。(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雕版涂墨 装帧古籍 省图书馆研学一日营火热招募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张永)暑假里,孩子们还能参加哪些活动?8月9日,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徽省图书馆推出“我和我的祖...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