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早秋,晚秋?公秋,母秋? 今年立秋属于哪一种?

陕西科技报 2019-08-09 09:47 大字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北京时间8月8日3时13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暑气渐消,“稍一动就汗流浃背”的日子会慢慢消失,只是也不能高兴太早,毕竟还有“秋老虎”。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到底是早秋还是晚秋?是“公秋”还是“母秋”呢?

“早秋”“晚秋”与冷暖关联不大

说到“早立秋、晚立秋”,有人认为指的是立秋日期的早晚,也有人说是立秋时刻在一天中的早晚。如果从立秋日期来看,古人没有阳历,只用农历,立秋在农历六月为早秋,农历七月为晚秋,有时候能相差一个月之多。立秋又多出现在农历六七月之交,所以有人通过立秋早晚比较农历七月的凉热。如果在六月立了早秋,七月的日子全都在立秋之后,大概率会比较凉快;而如果在七月立了晚秋,那么七月只有约半个月处于立秋之后,前期还处在三伏天里,能不热吗?因此,所谓“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如果有些道理,应该就体现在这里。

气象专家吴树功老师介绍说:“早立秋还有很多民间说法,通常早立秋指的是一天中时刻的早晚,早立秋是指0点到12点之间立秋,晚立秋是12点到24点立秋,今年立秋时刻是8日3时13分,是早立秋。”有说法说,早立秋天气凉爽,晚立秋则要热上一段时间,今年按照这个节奏就是早立秋,按道理应该是凉飕飕。“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下垫面情况及人类活动等,立秋时刻早晚影响天气冷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所以,以为今年是早秋,很快天气就凉爽了的人不要太乐观了。”吴树功说。

“公秋”“母秋”之分,也只能听听

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公秋和母秋怎么区别?一个说法是“昼夜说”,也就是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中国方言大词典》有公秋母秋条,也表示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另一种说法是“单双日说”,即“单日公秋、双日母秋”。不管是按照哪种说法,今年立秋是“母秋”了。

吴树功介绍,如果公秋指的是白天立秋,母秋指的是夜间立秋,那么今年凌晨属于夜间,那就属于母秋。“问题是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热死牛,公秋爽(凉)母秋凶(热)的说法就有点自相矛盾了,所以关键在于节气属于阳历,与农历毫不相干,什么时候交节是历法现象,立秋无论是8月7日还是8日,是夜间还是白天,太阳都是在黄经135度的位置上,与农历无关,也不能据历法现象来判断气候表现。”

吴树功强调,不能把民俗文化和科学道理搅在一起,要说节气,就要着重普及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因而标识一年内四季气候的变化,农历是阴阳合历,采用置闰的办法以使农历大体上同步阳历廿四节气。

立秋习俗知多少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万物新陈代谢缓慢,由生长变为收藏。暑去凉来,有关立秋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立秋节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王 鑫)

新闻推荐

全省一季稻 受旱面积达600万亩

本报讯(记者史力)据省农业农村厅日前监测,当前,安徽省一季稻生育进程比去年总体推迟3天左右,与常年基本相当。受持续高温影响,...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