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谨防游戏成瘾 “游戏障碍”也是病 专家教你判断孩子是否患上“游戏障碍”
晨报讯 暑期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不给玩就苦苦哀求,或者情绪对抗,甚至跟父母发脾气,怎么办?这个问题,可能不少父母都会遇到。此前,国家卫健委称我国游戏障碍发生率逐渐增加,昨日,记者在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看到,目前正处于该科室就诊高峰期,其中大多数都是因为游戏惹的祸。
案例:13岁少年持续玩12个小时网游
前不久,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生朱丽接诊一名13岁的男孩小智(化名),在接触游戏之前,小智一直是一名喜欢看书的孩子,但是两年前,他接触一款手机游戏后便逐渐沉迷其中,每天至少要玩上5个小时,最长的时候持续玩过12个小时。
朱丽称,只要不让他打游戏,他就浑身不舒服,而且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成绩也严重下滑,入院前,小智因为沉迷于游戏已经无法继续上学了,还经常因为上网与父母争执。
无奈之下,家人将小智带到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通过两个月的系统治疗,小智对游戏已经不感兴趣。
相比小智,另外一名女孩小雅(化名)更让朱丽惋惜。小雅从小到大成绩都非常优秀,一直是其他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到了高中,她开始接触手机,玩手机游戏,她刚开始接触游戏更多的是为了放松。
但是,小雅的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后便强硬管理,没收手机、砸手机,这不但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促使她出现了抵抗的情绪,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找爷爷奶奶要钱买手机玩游戏……最终导致休学在家。
标准:沉迷游戏时间需持续一年以上
喜欢打游戏难道就是疾病吗?朱丽表示,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患上了“游戏障碍”,有几条标准。首先是他是否对自己玩游戏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比如会因为沉迷游戏导致社会功能损害,即便是因为沉迷游戏出现了后果,游戏的行为还在继续。
除了以上的症状标准以外,还有时间标准。一般来说,沉迷游戏的时间是持续12个月以上,如果情况特别严重的话,也有6个月确诊为游戏障碍的。朱丽表示,第三则是严重程度,是否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功能及社交功能,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的精神疾病导致的成瘾行为。
7月17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指出,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
朱丽结合临床经验发现,近年来,因为游戏障碍影响到现实生活而来医院就诊的小患者呈逐年翻倍的趋势,一般集中在14岁到17岁,以青少年居多。“前几年往往暑期是就诊高峰期,但是今年以来,就诊人数始终居高不下,病房一直处于加床状态,年龄呈低龄化趋势。”朱丽说道。
提醒:注重心理疏导和沟通
今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 朱丽称,把“游戏障碍”定为疾病,是因为这类疾病可能导致身心健康严重恶化。“多数玩家在玩游戏时养成不饮水、久坐、憋尿、社交障碍等不良习惯,对身体健康产生了诸多危害,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
朱丽提醒,父母对孩子上网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和关注度,及时发现网络成瘾的早期症状,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孩子打游戏也不能太过于敏感,动辄为孩子贴标签,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家长更应该去了解原因,首先了解孩子喜欢玩哪种类型的游戏,与孩子探讨是游戏的哪个环节吸引了他。其次,家长需要去反思游戏中引起孩子感兴趣的事,最后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乐趣,从而让孩子不需要去虚拟世界寻找满足。”朱丽称,多去从源头上找问题,不要从行为上给予制止。
因此,朱丽建议,家长要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让孩子能够建立一些人际关系,培养他处理情绪的能力。如果孩子网络成瘾,且超出父母亲能控制的范围,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早发现早治疗。晨报首席记者 周坤
实习生 孙武 通讯员 朱世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莉)记者日前从省能源局获悉,安徽省立足资源优势,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引进沪苏浙能源企业投资安徽省新能源发电项目...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