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麦做强还有几步路要走?
■本报记者喻寒松
小麦是安徽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今年夏粮总产达到1657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如何把安徽省小麦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做强皖麦产业链,缩小与山东、河南等小麦产业强省的差距,还要走好几步路?
品种选育待加强
“当前安徽省小麦品种多乱杂,缺乏综合性状过硬的大品种。 ”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汪建来研究员告诉记者,据统计,2018至2019年度安徽省小麦大面积生产有统计面积的品种共209个,其中100万亩以上的小麦品种仅8个,位居第一位的小麦品种还是本世纪初推广的烟农19。 50—100万亩的小麦品种有10个,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下的小麦品种有120个。由于品种多,混种、混收、混储,使得商品麦质量无法保证。小麦品种同质化严重,优质不高产,高产不稳产,特别是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大多数品种高感赤霉病和穗发芽,小麦生育后期一旦遇到阴雨,赤霉病、穗发芽严重。如2016年全省三等以上小麦仅占33.8%,2018年全省三等以上小麦也只占到55.9%,大量低质小麦造成销售难、种麦亏。
汪建来提出了解决方案,品种是小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能用品种解决的问题尽量通过品种选育来解决。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将重点开展抗耐赤霉病抗穗发芽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筛选高效赤霉病防控药剂,推广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控制赤霉病为害,提高皖麦安全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比例。研究集成与秸秆还田配套的绿色高质高效农机农艺技术,通过农机农艺融合,促进规模经营,实现节本增效。
品种结构要均衡
“当前安徽省小麦市场供大于求,体现在小麦政策性库存量已经超出安徽省小麦全年生产量,占到中央政府掌握的全国小麦总库存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储粮安徽分公司计划业务处张朝斌处长在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举办的全省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座谈会上介绍,多年来,安徽省麦价比河南、山东麦价要低60—70元/吨,高品质粮食受到普通品质粮食的拖累,优质优价发挥不显著。同时,部分小麦品种供给不足,有的还需要进口,如国内高筋小麦需要大量进口,2018年全国小麦进口总量287万吨,2019年1至4月份,全国小麦进口总量125万吨。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增权建议,安徽省麦区要适区种植,加大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好品种在优质高效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强筋、弱筋小麦和特色鲜明的黑(糯)小麦。尽快改变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局面。
汪建来认为,对于安徽省来说,在淮河以北北部地区可以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沿淮南部地区可以发展优质弱筋小麦,在大多数中筋小麦种植区域发展专用型中筋小麦,尤其提高面条、馒头等主食的专用型中筋小麦品质。
品牌建设要跟上
毋庸讳言,与河南有双汇、莲花、三全等全国农业品牌企业,山东有鲁花集团等相比,安徽省粮食品牌企业差距很大,缺乏行业领军品牌。记者了解到,去年安徽省粮食工业总产值约2000多亿元,但山东省粮食工业总产值已突破4000亿。同时,安徽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如安徽省最大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只有数十万吨规模,目前国内最大面粉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千万吨。
位于山东省滨州市的中裕集团以面粉为基础原料延长产业链,加工出高档小麦蛋白粉以及品种繁多的面食制品,年制作系列产品挂面22万吨,面包、糕点等各类烘焙品1万吨,饺子、包子等各类速冻食品1万吨以及200多种专用面粉及系列面食制品,推向全国3.6万个超市。与之相对照,安徽省规模以上优质专用粮食品牌运营核心企业较少较弱,带动市场能力不强,制约了优质专用粮食品牌的打造。
杨增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安徽省要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向小麦主产区集聚,建设小麦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探索优质专用小麦专收、专储、专用机制,推进小麦生产与收储、加工、流通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做大做强二产,通过二产,向左引导带动一产,向右促进提升三产。支持主产区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
新闻推荐
关于征集“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月度专题协商会大会发言的通知
省政协相关界别委员,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市政协,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根据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共同制定的《2019年度...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