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李久平:富硒葡萄扛起扶贫大旗

今日宣州 2019-07-24 00:31 大字

宋本金 文/图

盛夏时节,走进寒亭镇通津村成片的葡萄棚里,一排排葡萄架排列整齐、错落有致,颗颗饱满的葡萄在阳光下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在宣城市绿品果园家庭农场,我们见到了农场主李久平,他和工作人员正在采摘一种叫南太湖的葡萄。

“听说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栽种的葡萄也是富硒葡萄,所以特地从市区赶来买当季葡萄。"7月20日下午,市民李世坤带着家人一起驾车来到寒亭镇绿品果园家庭农场购买葡萄。

位于寒亭镇通津村南阳组的宣城市绿品果园家庭农场,始建于2010年7月,占地面积300亩,主营无公害葡萄种植、繁育、销售以及休闲采摘。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农场主要种植富硒葡萄,品种有夏黑、阳光玫瑰、巨玫瑰、醉金香、魏可、巨峰等品种,其中火龙果种植20亩。

作为宣城市首批“四带"乡土农业新秀的李久平,自2014年在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指导下开始与安徽硒谷公司开展技术合作,重点发展富硒葡萄种植,在2016年8月通过安徽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检测:绿品果园家庭农场的葡萄含硒指标已达0.0182,完全符合富硒健康标准,目前已申请商标注册《轩通津》,产品销往宣城、芜湖、南京等大超市和水果专营店。

今年47岁的李久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长期在外务工,从事建筑行业。2010年,一次偶然机会,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葡萄种植培训班,就迷上了葡萄种植。李久平先后数次自费到外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系统地学习并掌握育种、授粉、培育等实用技术。2015年,他种植的葡萄净赚24万余元。

“葡萄种植可不是一劳永逸。"为了种植好葡萄,李久平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加强学习、不断取经。他看到有的地方农户为了让葡萄外表个大色美,就狠施肥料,但这样的葡萄却因化肥含氮多,只长果实,不增甜度,往往葡萄味不甜、香气少、口感差,而且时间久了土地板结,这样的葡萄看着好看,但不好吃根本卖不出去。

于是,“不追求品相,只追求品质"成了李久平种植葡萄的“甜蜜"秘诀。种植中,他用有机肥替代了化肥,并逐年淘汰品质差的葡萄树,只做精品。诚如斯言,在别人的亩产能达到四五千斤的时候,他的葡萄一亩地产量只在两三千斤。“精耕细作"的种养方式,不仅让葡萄的硒含量通过了安徽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也让葡萄的含糖量稳定在25%左右,而普通葡萄含糖量仅有8%-10%左右。

富硒葡萄香飘十里,吸引了不少人开车来通津村订购。“葡萄架下的甜蜜事业,已经从零星种植,发展到目前的近300亩,品种包括浪漫红颜、阳光玫瑰等数十种优良葡萄。"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扶贫成为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2017年,国家出台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李久平依托自己的绿品果园家庭农场,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抱团发展,贫困户自贷自用、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当地3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能以一个农村企业的身份参与到国家的大扶贫工程之中,我感到十分有幸!"李久平说,自己还采用“家庭农场+贫困村民"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和周边农户发展葡萄种植。通津村的村民也很高兴,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农场日常需要的工人有十几个,比较忙的时候需要三四十人。“我们用工优先用贫困户,一人一天平均100块钱左右。"李久平说,他有信心通过这个家庭农场带动村里的贫困户陆续走上富裕道路。

寒亭镇通津村贫困户村民许世文曾经完全不懂葡萄种植技术。“现在对葡萄的生长习性,我算是‘门门通’,而这多亏了农场主李久平。"许世文说,开始自己和其他几个贫困村民对葡萄种植一窍不通,但李久平每天早早起来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栽培、修剪、施肥。还经常分享他的种植笔记,随时随地给大家上农技课。在李久平的帮助下,葡萄的种植数量、每棵葡萄的产量都严格控制,每串葡萄都能达到味美多汁的目标。

“我的目标不仅是要带动32户贫困村民脱贫,更要带动大家致富。"李久平充满期待地说,目前自己打算延伸葡萄产业链,打造原生态农家乐,将葡萄种植引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并将葡萄直接输送给周边城市的超市,让兄弟城市的居民都能尝到富硒葡萄的甜蜜,让富硒葡萄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新闻推荐

优秀志愿者或享受多项激励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志愿服务条例(草案)》

7月23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志愿服务条例(草案)》。根据《条例(草案)》,志愿服务经费应接受社...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