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守住生态红线这条“硬杠杠” ■ 柳文

安徽日报 2019-07-16 06:32 大字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的“安全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触碰的底线。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必须牢牢守住这条线。

生态作为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系统。生态红线是指生态系统在发展演进中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系统衰退甚至崩溃的临界状态。生态红线面前,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必须停止。红线一旦被突破,生态平衡势必遭到破坏,影响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因此,生态红线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是不能逾越的“雷池”。去年6月,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发布,其基本空间格局为皖西山地生态屏障和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屏障,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廊道、淮河干流及沿淮湿地生态廊道。设定这些红线,主要是推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为全省生态环境改善特别是水环境改善划上一道“硬杠杠”。

“硬杠杠”划定后,还要严控严管,形成一整套管控和激励措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在安徽省全面推广以来,对于调整环境保护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守护生态红线、推动上下游协同治污,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一些地方在推广这种生态补偿方式中,过于注重政府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这导致在生态补偿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甚至违法违规突破生态红线。对此,应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社会化运作路径,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生态补偿投融资局面,为守护好生态红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抓手。

守护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实际上,很多地方的生态红线之所以被突破,就是因为有些主政领导光看“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造成损害破坏,必须追究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要抓住“关键少数”,进一步细化领导干部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追责办法,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厉追责,用制度利剑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要进一步运用制度和法治的力量,纠正那些“何必当真”的观念、得过且过的想法、蒙混过关的心态,真正把生态保护主体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新闻推荐

今天到省博“穿越”大清皇宫 真正的“龙袍”、皇帝翻过的牌子、乾隆多方印玺、后妃们的梳妆工具…… 故宫养心殿文物精品展今天在省博开幕 原状原样复原中正仁和殿等场景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刘媛媛/文任逸伟/摄)不用远赴北京,在家门口就可以一睹养心殿真容。7月16日上午,故宫养心殿文物精...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