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安徽省在推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记者就此对话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和省政协委员 完善制度设计 呵护绿水青山 对话人

安徽日报 2019-07-16 06:44 大字

记者:安徽省在推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罗宏:皖浙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7年来,安徽省共获得生态补偿资金45.9亿元,新安江水质稳定在全国最好水平。经中国环境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达64.5亿元。2014年,借鉴新安江生态补偿经验,安徽省在大别山地区开展省内水生态补偿试点,已连续5年达到补偿条件,补偿资金累计达9.56亿元,显著改善大别山区水环境质量,1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达标率100%,六大水库水质良好,保证了六安往合肥输水通道环境安全和水质优良。2018年,在全省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覆盖121个国省控断面、85条河(湖)。全年共产生污染赔付金1.58亿元,生态补偿金2.46亿元,切实促进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记者: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在运行中还存在哪些难题?

罗宏:一是受益方和补偿方地位不对等。以新安江流域补偿为例,试点以来,为保持和改善新安江水质,黄山市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关停17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90多家企业,拒绝外来投资项目180个,上游地区付出代价远超所得补偿资金。二是尚未形成稳定长效机制。去年皖浙两省就第三轮试点工作如何开展进行多轮谈判,虽最终签署协议,但除补偿条件更加严格外,其它方面没有创新。补偿资金随着中央财政资金退出,补偿力度不增反减。三是缺乏科学生态补偿体系。从新安江流域补偿实践看,生态价值的评估、补偿标准的确定和考核计算方法尚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

陈定新:从制度层面和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尚没有一部生态补偿法规,导致部门间在具体操作时难以协调配合,生态补偿难以落实,对生态保护补偿难以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支持。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还没有制定科学补偿标准体系,存在补偿主体和方式不够多样、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在水流域补偿标准方面,现在所实施的生态补偿仅补偿了保护地实施环境保护造成的部分增支,补偿资金无法满足流域生态保护需要,也没有对保护地牺牲发展机会所造成的减收进行补偿,保护地群众无法直接从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补偿激励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记者:如何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罗宏:要牢固树立生态资源价值观,尽快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确定与生态价值相适配的补偿标准,使保护区的投入能得到回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使受益区珍惜生态环境资源,提高利用水平。推进生态补偿范围向生态功能区扩展,把推进生态空间生态补偿作为推广新安江经验重点方向,从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功能、人口数量3个维度,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探索保护区和受益区共享发展新路径,站在保护区和受益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高度,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新路径。譬如,按不同功能区定位,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共建园区促进保护区经济发展;在基础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对保护区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与受益区差距,使保护区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陈定新: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明确生态补偿基本原则、生态补偿责任、生态主体义务、补偿范围、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将生态资源保护补偿固定下来。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生态移民等所建立的横向补偿关系通过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调动生态保护区人民的积极性,加快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有序推进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新闻推荐

活力凸显潜力无限 当前中国消费形势述评

每小时,百姓花费超过45亿元用于购物和餐饮消费,快递企业处理超过615万件快件……这些1小时数据,是中国庞大消费市场活力的真...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