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大国工匠 方寸见真章

高新新闻 2019-07-11 11:49 大字

江淮工匠专注手工焊接技术十余载,让中国制造享誉全球装配行业。她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的李莹,这个在高新区工作的“大国工匠”刚当选为5月份的“安徽好人”。

2013年获合肥市技能大赛第三名,并被授予“合肥市金牌职工”称号;2015年在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手工焊接竞赛中夺得中国区年度总决赛冠军,并代表中国在2016年IPC手工焊接世界冠军赛中获得第二名;先后获得安徽省2016年“五一劳动奖章”、省直机关2016年“三八红旗手”、安徽省2017年“江淮工匠”和2017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在她的身上,能看到一个“大国工匠”不断拼搏的精神。

享誉全球装配行业的“大国工臣”

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部件装调分厂,李莹手拿镊子和烙铁头正在焊接眼前的一块电路板。这块纽扣大小的电路板需要焊接上百个芝麻粒大小的元器件,李莹将烙铁头在元器件的引脚上轻轻一点,元器件稳稳地“粘在”了电路板上,成为电子设备的“大脑”与“中枢神经”。

2002年7月,李莹从合肥市轻工机械厂技校机电专业毕业,来到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成为一名电装工。在师傅眼里,刚参加工作的李莹身上有股“犟劲”。她跟着师傅专门研究SMT表面贴装技术,当时,所里只有一台SMT表贴机器。机器是进口的,操作说明书全是外语,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为了完成任务,李莹和同事们反复研究,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背,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摸索,最终独立完成操作。

通过扎实的训练和勤奋的学习,李莹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分机机柜、组件以及印制电路板、电缆等装配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由于技术过硬,李莹又承担了难度最大的焊缝返修工作。凭借良好的技术素质,去年3月,李莹在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IPC)手工焊接全球总决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3月17日,在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手工焊接全球总决赛的领奖台上,站着一位黄皮肤的中国人,她的名字叫李莹,是中国电科38所的一名普通技师,更是单位里响当当的“金牌能手”。北京时间5月6日,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亚太区总裁柯汉忠、大中华区技术及标准总监韩云等一行来到38所,亲自为李莹颁发获奖证书,将她的无悔青春绽放在焊接天地的方寸之间。工作15年,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一双巧手,装配着国防装备的“神经中枢”,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烙印”;15年,她孜孜不倦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和工匠精神,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15年,李莹从一位普通的青年女工到扬威国际赛场的行业高手,走出了一条平凡而又精彩的成长之路。

“火眼金睛”的缔造者

作为中国电科38所的一名优秀青年,李莹一直在关键岗位上勇挑重担,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间回到2015年9月3日的北京,当305A机动式三坐标雷达和空警500预警机米秒不差地通过天安门庄严地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时,此刻对正在与同事一起收看阅兵盛况的李莹来说是个异常激动的时刻,接受检阅的雷达和预警机正是由她所在的单位——中国电科38所研制,而更让李莹骄傲和自豪的是,两型装备中的电子器件都留下了属于她和同事们的“烙印”。

305A雷达是机动式三坐标中程引导及警戒雷达,主要担负对空作战引导和对空警戒的机动作战任务,具有作用距离远、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机动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等系列优点,是战场上名副其实的“火眼金睛”。

或许在外人看来,电装工人就是拿着烙铁连一连、焊一焊。其实随着现有装备对体积、重量、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电路组件的密度也越来越高,集成程度也越来越高。305A机动式三坐标雷达之所以有以上优点,除了其有着先进的体制外,还在于它的内部有着高度集成,担负信号处理、数字收发等功能的电路板。

李莹焊接的QFP封装器件,是实现信号处理、数字收发等功能的核心微系统器件之一,堪称雷达的“神经中枢”,是确保装备性能的关键。但这些器件引脚多、间距小,相邻引脚之间间隙不足0.5毫米,焊接时极易产生桥联隐患,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神经瘫痪”,这对焊接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刚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敢上手,怕一不小心弄坏了价值高昂的电路板。李莹却硬是不信邪,巧手慧心的李莹凭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烙铁头怎么放、焊锡用多少、温度定多高、时间用多长、手上使多大劲,一点点钻研,一步步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焊接方法。

戴上防静电腕带,用吸盘轻轻地吸起带有240个引脚、比一元硬币略大的四方芯片,将引脚与焊盘无缝对齐,先用烙铁头固定住芯片的四个角,再烧蚀锡线,将烙铁头在四排引脚上匀速划过。凭借着恰到好处的精度控制,李莹的焊接动作一气呵成,整套流程耗时仅1分30秒,芯片被稳稳地“粘在”电路板上。

别小看这短短的一分半钟时间,这是对力度、速度、温度、时间的多重考验:力度太大,引脚容易变形造成短路;速度太快,会产生虚焊现象;温度、时间过高、过长,电路板容易鼓包。可以说,这其中只要一项出现意外,整个芯片的焊接就宣告失败,甚至整个电路板对会被毁,进而影响到整个装备的性能,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青蓝工程”薪火相传

在中国电科38所这个青年成长成才的摇篮中,一直有着师傅带徒的优良传统,并建立了“青蓝工程”导师带徒机制,旨在通过签约培养的形式,组织德才兼备的业务导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其技能、知识、经验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等传授给刚入所的新员工,促进新员工快速融入工作环境,迅速成长提高,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得益于“青蓝工程”导师带徒制度,1983年出生的李莹,2001年进入中国电科38所工作,便师从安徽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38所“三高人才”——高级技能大师李佳。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李莹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通过勤奋学习,她熟练掌握了分机机柜、组件、印制电路板、电缆等装配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为职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莹不仅勤奋,而且还善于钻研。2005年,她跟着师傅李佳一起专门研究SMT表面贴装技术。那时38所只有一台SMT表贴机器,全进口,操作说明书全是外语,操作十分复杂,李莹硬是跟着师傅以及工艺技术部技术人员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背,整整用了一年时间,终于摸索明白,并可以独立操作。

焊好是一种技能,返修则要求更高的技能。在BGA返修工作中,李莹通过思考,发明了简单却实用的小方法。为了达到焊接要求,一般要对返修件用热风预热,通过控制焊接时间、温度和焊膏量来确保焊接质量,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塌陷过快而使整个电路板短路。为了保证质量,李莹自创了“台阶”法,即根据锡球的大小及器件本体的重量,在芯片的四角,加一层胶带,起到“台阶”作用,这样的话,即使温度达到了以后,不至于坍陷得太厉害,使得芯片绝对不会短路,从而保证了元器件质量。她设计的专用工装,成功破解了批量DAM组件半柔电缆无法安装难题,节约成本10万余元。经李莹手焊接的产品几乎保持着零返工的记录,这是工序历任质检人员都交口称赞的。所里其他部门员工经常拿着返修件到部件装调分厂,指定要李莹返修,“哪怕晚几天都行”,李莹俨然成为一张手工焊接的“闪亮名片”。

如今,李莹也成为了他人的师傅。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自己取的进步的同时,积极实施着38所“青蓝工程”导师带徒制度,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新人成长成才。每到一处,她经常做的就是找个空位,自己拉几张桌子,当作训练基地。每一批新同志入岗前,都要在她手下“严格考验”,必须达到操作时标准规范性的动作。为此,她被人称为“厉师傅”,传授技能十分严格,考核过关十分严厉。李军

新闻推荐

120个恶意程序变种被发现 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已感染用户近3万个

据新华社天津7月10日电(记者周润健)记者10日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天津分中心获悉,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近日发现了120个窃取用...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