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在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薄弱环节,怎样解决?记者就此对话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省人大代表 专项攻坚除隐患 科学补偿促共治 对话人:省生态环境厅
记者:安徽省在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成效?
贺泽群:一是强化制度保障。2016年12月,修订出台《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将保护适用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城乡,并加大了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明确保护区划定、标志建设、保护区整治、水源地监测监控和风险防控等具体措施。二是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对全省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县级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进行排查整治,224个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三是强化水源地水质监测。定期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四是加快备用水源建设。提前4年基本完成地级市备用水源建设,目前61个县也已基本完成备用水源建设。
记者:当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如何解决?
贺泽群:全省有8个市将长江、淮河作为饮用水水源,而二者均为通航河道,水路运输危险化学品频繁,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将直接威胁沿岸群众饮用水安全。部分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公路、铁路、桥梁穿越,难以实行封闭式管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水源保护区内居民建筑、农业种植、养殖等存在历史性、反复性、普遍性问题,整治任务艰巨。农村水源点多、面广、较为分散,不能完全做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水源环境问题整治任重道远。
针对以上问题,安徽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航道警示牌,提醒过往船只注意;对运输有毒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的船只,要求采取限重限类限行等管控措施,加强定位监控;对于穿越水源保护区的船只,要求配备防止污染物散落、溢流、渗漏设备,减少事故隐患。对穿越保护区范围的路桥及水源地周边高风险区域,要求设置防撞护栏、事故导流槽、事故应急池、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库等防护工程。还将对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回头看”,并在摸清农村水源底数后开展整治,确保农村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
戴玲:现有农村自来水厂小而散,几乎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众多,造成保护不便。建议因地制宜整合现有水厂,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镇街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扩大单个水厂供水范围;根据城乡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资源现状,编制农村集中供水区域规划。要科学审慎地确定取水口,及时调整水源保护区,严格管控措施,消除污染风险,确保水质安全。
记者: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
戴玲:水源地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共抓大保护、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作为调整水环境保护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推动水源地上下游协同治污,具有重要意义。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成功借鉴“新安江模式”,探索形成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跨地区协商合作机制,避免了大别山水源地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辙,有效保障了合肥、六安等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下一步,应探索建立多元化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行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投入补偿为主、社会各方为辅的补偿方式,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利益共享的生态补偿新机制。
贺泽群: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来,六安市已连续5年达到补偿条件,补偿资金累计达9.56亿元,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质明显提高。下一步,可参照大别山区补偿机制,在更多地区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上下游地区生态补偿。接下来,安徽省拟在地级市之间开展交差检查、互督互学,交流学习水源地保护经验,进一步完善保护治理举措,保障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新闻推荐
7月1日,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参会嘉宾体验“猜拳”机器人。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三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7月1日至3...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