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孩子们的“上学路”越来越好

皖北晨刊 2019-06-27 16:54 大字

“我小时候整个宿县任桥区(现芦岭镇)两个乡镇只有一所小学,教室是破烂不堪的土坯房,课桌椅参差不齐。1951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整个学校只有10来个人,全校就一位老师。”回忆几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1941年出生的申老先生感慨颇多。如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村村建起了幼儿园。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学楼、体育场等硬件设施齐全,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教师办公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

“我们当时各个年级都在一起上课,一个学校就一位老师,教的科目也很简单,就语文和数学两门。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组成‘混龄班’,老师先给一二年级学生讲课,然后再给三四年级学生讲,小学都是这么过来的。”申老说,“老师板书直接写在墙上,我们5分钱买一张草纸,然后自己裁剪缝成作业本。”

1955年,申老读初中时,教育条件有了一些改善,土坯房换成了瓦房,但是教学座椅还是需要学生们从自己家里带过来。“那时家里经济条件差,每周要背着60斤重的红芋走30里路去上学,然后到学校食堂花2分钱把红芋蒸熟,一天三顿吃。”申老说,这种情况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存在。

“1958年,我考上安徽水利电力学校后,教学环境和生活有了改善,上学不要钱,每月还有9块钱的助学金。”申老感慨地说,“相比之前,现如今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标准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彩的校园文化,这是以前大家想都想不到的,现在的孩子们真幸福。”

和大多数“90”后一样,姬磊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她回忆,中学时代,计算机开始进入校园,那时只是基础的计算机课程,上了大学之后才真正接触一些高科技的教育设备。“现在‘10’后的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多媒体资源,老师上课时,把电脑直接连接多媒体黑板,将课件、数学解题、电子板书等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姬磊说,“而且那个时候,学生和老师之间更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学生对待老师是尊重和敬畏,老师和学生之间或多或少有些\‘距离感’。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加入到教育行业,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朋友关系,能走到学生中间,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姬磊感动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她说:“虽然我很年轻,没有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但我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努力,尽心尽力培养学生,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材成人。”文/记者刘晓琼图/记者马峰

新闻推荐

安徽省率先出台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专项政策

本报讯(见习记者李庆锋)安徽省科技型初创企业开办时间有望压缩至1个工作日,并可最高享100万元补助。6月25日下午,记者从省政...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