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卖” 大蜀山西北角藏着两座特色博物馆 展示了古代“吃货”的风雅生活和传统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梁锡壶、朱漆食盒、雕花月饼模、砖雕筷笼……在位于合肥市蜀山区湖光路与沁源路交叉口的刘园·古徽州文化园,安徽省徽厨博物馆珍藏的各类厨具让市民有机会了解古代“吃货”的风雅生活。而在同一个园区内,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风骨清奇,各类中医古籍、标本、精美药具,带市民领略传统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安徽省徽厨博物馆] 听说锡壶暖黄酒口味更佳
在刘园·古徽州文化园内,安徽省徽厨博物馆馆舍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徽州老宅。安徽省徽厨博物馆副馆长刘薇介绍,这是一座异地整体搬迁的清代老宅,相传刘铭传丁忧时曾经居住过。馆内藏品近500件,划分为厨房祭祀、厨房器具、徽州名菜、徽州名厨、徽州商号等五大展区进行展示。雕花月饼模、瓷器茶壶、锡壶、灯具、碗碟……各种厨房器具类型丰富,数量众多。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饮酒是重要内容之一,酒具更是丰富多彩。在徽厨博物馆的展厅一角,几把清代锡壶造型精美,颇为引人瞩目。刘薇介绍,锡是我国较早冶炼使用的金属,锡器的发展到明代最为兴盛。由于锡器器身细腻而有光泽,观赏性强,一度备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到了清代,锡器和锡制品更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炊具、食具等都有锡制品出现。由于锡易导热,延展性好,在古时候经常用来冬季温酒。据说,锡器不仅可以吸附酒中杂质,还可以增加酒的香醇,暖出的黄酒更是口感极佳。
食盒相当于古代外卖盒
下雨天不想出去吃饭,你是不是常选择订份外卖?古代也有外卖,打包盒还挺高大上的。在安徽省徽厨博物馆,一件清代朱漆提梁食盒色泽鲜艳,造型端庄,方形盒盖上龙凤呈祥的纹饰精致灵动。刘薇介绍,食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类古典文学中更是经常出现。食盒大多是竹木材质,一般分为几层,用来盛放不同的饭菜。食盒规格上有大有小,可提可挑,在古代是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的日常用品,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打包盒、饭盒。古人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等“社交活动”,经常会事先准备一些果品菜肴,放在食盒里带着,作为下酒菜。出门踏青郊游,也会用食盒带一些酒菜食物方便“野餐”。
除了方形的,馆内还收藏着另一件清末木制储物食盒,圆形带盖,造型显得相对朴素。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的人们还会在这样的食盒内放入厚棉垫,用来保温隔热。
[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
古人小药瓶透着一股“文艺范”
同样位于刘园·古徽州文化园的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馆藏藏品600余件,包括中国中医历史、九大仙草、中草药植物标本、新安医学古籍善本、相关中医用具等,展示了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具中除了药臼、药碾外,不同时期的瓷器药瓶数量众多,非常独特。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工作人员王玉介绍,馆内收藏的瓷器药瓶来自明清时期四大药堂——“时济堂”“同仁堂”“胡庆余堂”“杏和堂”,数量近200件。药瓶上多有药名、药效、用法等信息,而这些瓷器药瓶如今看起来很“文艺”。青花的,粉彩的,图案有山水、有花鸟虫草,寓意吉祥,精美非常。王玉介绍,这些药瓶盛放的多是小药丸或是药粉,一些药瓶上也有药名和药堂,有些把药名写在瓶底。
古代医生坐诊也有“专家简介”
《太医院》《陈修园四十八种医书》《图注脉诀》《钦天监推背图》《增补万病回春》……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内还收藏了不少新安医学古籍善本和药方,带观众了解新安医学的历史。当年的楹联、通告等藏品,则为我们描绘了古代中医开业瞧病的场景。
现在的医院诊室里会放上医生名牌,古代医生行医也需要一个“告知牌”。中医秘笈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秘授外科圣手詹渔村医师”木雕牌长不过40公分,就是当年医师坐诊的告知牌。另一件清代“杭州王栋聊夫子授王树屏外科诊所通告”内容则更为丰富。不仅说明了医生“授业以来”随诊经验丰富,还声明“对于外科各症无不悉心研究”,并告知患者,“无力者药费不计”,显示了医者父母心。
今天遇到良医,患者经常会送上锦旗,表达谢意,古人也有这样的习惯。在中医秘笈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歙北世医汪东籓先生適传儒医侃夫先生方脉”楹联,左侧还有赠送人落款。王玉介绍,这是楹联中的一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锦旗”,表达了对医生的敬意。
通讯员汪炜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刘媛媛/文刘职伟/摄余红霞/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18日,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董明培一行来到农工党安徽省委机关,就农工党省委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