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苑撷英 张良勋:自然奇节士 落墨见高襟
张良勋先生是安徽书法的开拓者。作为第三届安徽省书协主席,他始终没有停止艺术探索的脚步。近年来,他先后在安徽、江苏等地举办了十多次个展,特别是他与张学群先生举办的“知白守黑”联展,以其独特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书坛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和张学群先生还把他们的精品佳作捐赠给安徽博物馆,可以说是安徽文化界的一件盛举,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家乡情怀和艺术境界,可贺可敬。
张良勋先生从艺五十余载,经历了传承、拓展、回归三个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捐赠的作品来看,我以为,张良勋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三重境界。
一是朔古求法,直追魏晋。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良勋先生深谙其中三昧,上溯秦汉,下研晋唐,于宋四家精摩细研,近取祝枝山、赵之谦、何绍基、金冬心诸家之长,化古为己,熔古铸今。特别是他浸淫金文、汉碑、章草、唐楷数十年之后,仍坚持以晋取法,中正平和,宽博雍容,抒发君子情怀,彰显魏晋风度。正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当今书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难能可贵。
二是精益求精,近乎于道。书法之道在于技,技不如人,道何载乎?良勋先生对书之技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反复揣摩,往往为写好一个字要写上近百遍,真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在良勋先生看来,书法的奥妙就体现在一笔一画、一点一捺之间。如果一个书家对古人的笔法字法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那就谈不上抒情达意、翰墨抒怀了。王羲之《兰亭序》可以写出二十一个不一样的“之”字,说明其书法的技艺已出神入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们后人对待书法要有虔诚、敬畏之心,不可随意、轻率,更不能草草应酬。应当刻苦训练,精益求精。所以,看良勋先生的作品,不论大小,件件认真,从不应付。实际上,我们从良勋先生作品的点划背后看到的是功夫,看到的是思想。书能载道,技近乎于道,书家只有技艺超群,方可修成正果。
三是率真质朴,大象无形。张良勋先生的作品始终有一种自然天成之妙。尤其是近年来的作品,字字珠玑,通篇透露出天真烂漫之感。不做作,不雕琢,自然,大气,率真,质朴。道法自然,朴实无华,应当是书法的最高境界。王文治有诗云,“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良勋先生早年书画并行,他的画还入选过全国展,后来他心无旁骛,一心于书法。他写过米南宫、祝枝山,也写过赵之谦、金冬心,但他最后还是归于王羲之,执着于兰亭序。虽形态各异,其风骨仍在魏晋。大言稀声,大象无形。我们从良勋先生书法的简朴中,看到的是他的真情、真趣、真心。
“不抱云山骨,哪得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用扬州八怪高凤翰这首诗来评价张良勋先生的书法和人品再恰当不过了。张良勋先生为人坦坦荡荡,真诚宽厚;为艺古拙自然,风神高迈。他的作品呈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艺术,而是弥漫在字里行间里的气度和精神。这也是张良勋先生书法的动人之处。他用生命书写作品,用书法体现人生。把自己几十幅精品力作捐赠给省博物馆,进一步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大爱和担当。拳拳赤诚,感人至深。我们真诚祝愿张良勋先生青春永驻,艺术常青,不断给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传世精品佳作,让中华民族瑰宝—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光照千秋。□吴雪
新闻推荐
目前,安徽高考已落下帷幕,合肥中考正在有序进行,家长们都在关心孩子的升学之路。如今出国留学已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新选择,入...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