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闫红:诚实自由地面对世界

济南时报 2019-06-02 14:12 大字

臧运卓 摄

□新时报记者钱欢青

本期嘉宾 闫红

闫红,新安晚报编辑,腾讯大家专栏作家,《读者》签约作家,曾获《读者》“金百合奖”、安徽文学奖等,著有《误读红楼》《诗经往事》《她们谋生亦谋爱》《胡适情事》《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等作品,被著名作家王蒙称为“不拘一格,振聋发聩,言前人所未言,堪称启人心智,动人心魂”。

阅读如何发生?写作如何生长?一个人的文学生活如何让内心收获安宁和丰饶?

在著名作家闫红眼里,文学生活确乎改变着自己的生命状态,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阅读能够消除我们对世界的恐惧,这可能也是一种有益的抵抗”。

5月25日晚,由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和济南时报联合推出的“作家现场”第一期在文学生活馆举办,在与本报记者的对谈中,闫红细致而深入地阐释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之路。

情牵“红楼”

闫红坦言,自己从小爱读书是受父亲影响,虽然那时候父亲读的书带着浓厚的宣传色彩,但他深以为“阅读能让人从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小时候闫红喜欢读童话,那时候童话书匮乏,父亲居然买来一本童话理论书。闫红读得兴趣盎然,因为她把书中举的例子挑了出来。读了还不过瘾,要“创作”,自己编故事,“组织大院里的孩子把故事演出来”。

那是一个学龄前儿童最初的“阅读与写作”。不仅如此,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还有一颗对故事兴趣十足的“八卦”的心,“小时候我总是躺在床上假装睡着,听奶奶和姥姥聊家族里的各种故事”。到了十一二岁,有一次到姥姥家,从席子底下发现一本没有封面、封底的“破书”,发现里面凤姐、平儿、刘姥姥这些名字很好玩,里面写的家长里短也很“八卦”,于是就对这本书“一见钟情”了。闫红说自己其实挺幸运,“如果是大人把《红楼梦》放到我面前,说这是名著必须读完,那就会像包办婚姻,我可能就会本能地产生逆反心理,反而读不下去了”。

拜彼时读物匮乏所赐,成长过程中闫红读了很多遍《红楼梦》,“也看了一些红学研究著作,觉得没办法被他们说服,那么有意思的故事,怎么能被解释成那样?如果我没读过《红楼梦》也许会觉得那些著作不明觉厉,但我太熟悉这书了,书中的人物就像我身边的朋友一样,我不允许别人粗暴地对我说你不懂。”于是,到2004年,闫红把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写成了一系列文章,发在天涯论坛上,“发完我就去桂林旅游了,回来后惊讶地发现,我在小范围内红了,帖子下面楼盖得很高,很多人留言说他们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不敢写出来”。2005年,闫红《误读红楼》出版,她给著名作家王蒙寄了一本,很快收到了王蒙写的一篇长文,盛赞《误读红楼》,“当时那个兴奋,脚踩水坑里鞋全湿了,依然高兴得要命!”

2015年,距《误读红楼》出版十年之后,40岁的闫红再推第二本解读红楼之书《十年心事梦中人》。十年时光,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读红楼的心得自然也有了很大改变,“年轻时元气充沛,推崇诗情画意,对宝钗、袭人说了很多尖刻的话。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发现生活中光有诗情画意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为生活预先做好准备的智慧”。宝钗于是重新进入闫红的视野,“宝钗衣食住行样样简朴,而且乐于资助那些边缘的处于困境中的人,不是为了以后别人的回报,而是宝钗在为必然下坠的生活做准备。就像我的很多中产朋友,会踊跃帮助底层人,那是因为我们觉得只有底层过好了我们才安全,是在为我们随时可能下坠的生活筑底,就像宝钗会把礼物分给所有人,包括大家都讨厌的赵姨娘。没有区别的行善才是真正的善意,才是对我们自己的救赎”。

妙解“水浒”

读写“红楼”的经历,让闫红再读其他经典,“既不会受研究著作的影响,也不会受作者用词的影响”,而是“注重故事本身”。闫红从来不认为《水浒》是一本关于土匪或者英雄好汉的书,虽然书中反复出现,别人也反复论述这些词,“伟大的作家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你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必须从文本出发去发现”。

比如,闫红曾写过一篇林冲的文章,认为林冲身上有公务员的影子,“林冲属技术型公务员,也不喜欢交朋友,只有一个朋友,还是后来劣迹斑斑的陆虞候。林冲为什么会和陆虞候这样的人交朋友,想来是因为他本身对交朋友不上心,同事熟了就权且当个朋友。就是碰到热情的鲁智深,他也是和鲁智深切磋武艺,不提家里私事。林冲生活也不错,老婆也漂亮,但对生活缺乏热情,即便老婆被衙内调戏了,他也选择苟且,假装不知道,因为他没有勇气打破秩序,他不敢觉醒。直至最后走投无路才被逼上梁山。”

闫红觉得,林冲上了梁山后遇到王伦,也是一贯的忍气吞声,但她也不同意人们总是强调王伦“嫉贤妒能”,“读王伦那一段我想起了刘慈欣的《三体》,《三体》中写到能量守恒的宇宙法则,其中又有两条——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梁山就那么大,人心之间的猜疑链又可以无限循环下去,而且保不齐时机一到林冲就会’技术爆炸’,所以王伦这样做,不过是梁山上为了生存,互相倾轧的黑暗森林法则的体现,‘消灭你,与你何干’。这种冰冷的法则,是无法用简单的善恶来衡量的,把梁山好汉个个都看作英雄,是自作多情。后来宋江为了壮大梁山实力,陷害自己兄弟毫不手软,甚至把他们搞得家破人亡,也都是黑暗森林法则的体现”。自由思想

闫红数次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比如自己高二就不想上学了,父亲同意了,还建议她上了复旦作家班。比如初二时闫红写了篇文章,父亲送给小城里最有文化的人去看,“那是一个副刊编辑,这个叔叔看完文章后连连说了几个不错,极大地鼓舞了我,在他的推荐下,我读了很多好书”。

闫红觉得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茨威格,一本是《异端的权利》,写一个小人物怎样挑战精神领袖的故事,书中写到大部分人其实是害怕自由的,希望有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带领他们,他们可能意识不到他们其实不希望有太多的自由,因为自由需要自己费劲去寻找真理,而相信别人、臣服于别人更省劲。这让闫红此后每看到一本令自己很愉悦的书时都能保持警惕,“我是真的看到了真理还是因为书中的力量太强大让我懒得去自由思想?”

另一本茨威格的书是《昨日的世界》,写在人们过着正常生活的太平盛世,战争忽然就来了,“你以为幸福是永恒,但忽然之间一切都改变了。这本书让人看到了世界被改变的场景”。

年轻时总是喜欢浪漫,会被抒情迷得神魂颠倒,直到读到昆德拉。读《生活在别处》,闫红看到了自己,“书中那个主人公以抒情的眼光看待一切,就是对着一颗石子也会热泪盈眶,就像胡兰成能对着一辆自行车声泪俱下。昆德拉用手术刀般的细致笔触,解剖了这类抒情性人格自我催眠的荒诞。因为过于抒情,《生活在别处》的主人公将女友送进了监狱!而事实上当我们沉迷于一种伟大牺牲的浪漫幻想中,这样的事情的确就会发生。这本书瓦解了我的抒情世界,让我看到了一个可笑的自己。”

闫红觉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生活在别处》的深化,“托马斯讨厌抒情,讨厌刻奇、媚俗,但他一开始面对妻子时却是抒情的,萨宾娜觉得孝顺是刻奇,所以她背叛,她精神弑父,但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她又觉得自己的背叛有点刻奇。所谓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是要落到实处,是在有能力抒情并解构抒情之后,还要学会放过自己,容许自己在某些时刻热泪盈眶。”

一个阅读者,一个写作者,应该勇敢、诚实地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说出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生命的瞬间,都值得人无比珍视。

新闻推荐

瞄准四大重点任务 安徽省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

本报讯(记者郑莉)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工作的通知》,按照高质量“四督四保”和“五项...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