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高新力量

高新新闻 2019-05-30 01:00 大字

5月22日,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芜湖召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主要领导悉数到场,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首次领导人座谈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苏浙皖各扬其长,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落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起点上,合肥高新区如何拥抱“长三角”,如何贡献高新力量?高新区有着怎样的机遇?

打造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

“上海张江”与“合肥”有意携手合作

加速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合肥、上海将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探索推动双城设施、人才共享交流,在共建创新载体、转移科技成果、联合科技攻关、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争创实效。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的合肥高新区,正全力对接或承接两中心合作意向或合作成果,在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合力参与国际或国家大科学计划。

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前沿布局。立足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共同瞄准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前沿科学方向,以跨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原始创新突破,以大数据驱动基础研究发展,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大科学计划发起,共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

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布局、协同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同推进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两地要进一步开放共享已建成的蛋白质研究中心、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科技设施,加快推进硬X射线、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地科学中心。

共同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联合向国家科技部争取承担脑科学、量子通信、天地一体化、人工智能等一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争取教育部支持相关高校建设若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在人工智能、细胞治疗、量子通信等领域,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主体作用,布置一批级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推动专项成果应用。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探索深化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全基因组蛋白标签计划、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图谱、糖科学和糖类药物研发等项目的国际合作。在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合力参与国际或国家大科学计划。

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开展重点领域科技联合攻关。加强关键“卡脖子”领域联合攻关的专题合作,对照“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规划,细化明确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整合双方优势,通过整合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科技资源,强化重大设施装置的共享开放,联合构建人才高地等系列举措,切实承担起国家科技创新重点攻关任务。

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一批研发类功能型平台。推动两地高校、院所、企业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推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品牌研究机构建设。共同探索建立开放共享的线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支持设立各类科技合作基金,促进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投资活动。

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共同探索建立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打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建立统一的科技成果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和专利信息资源库,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联合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承接两地高水平科技成果。

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的协同合作,联合争创国家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产业联动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大力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布局量子信息、精准医疗、人工智能、超导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联合强化创新政策支撑

加强制度创新联动。进一步消除区域制度壁垒,在科学中心建设经验复制推广等方面进行探索。推动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促进科技项目库、成果库、专家库、人才库等信息资源互动共享。对接两地科技创新有关规划,在人才、土地、专项资金、联合基金、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上形成合力。

加强人才沟通交流。加强区域人才政策联动,探索建立一体化的人才评价认定和保障服务标准,促进区域人才流动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建立科学中心管理机构人员双向交流制度,为两地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合作。联合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投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共通各类科技金融政策,推动两地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

融入长三角

G60科创走廊窗口 打开“高新”一体化视角

高新区作为G60科创走廊窗口,积极融入长三角,扩大高新区在长三角区域的影响力。

2018年11月7日,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将杭州丽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交到公司负责人池天水手上。这是高新区通过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业务平台发出的首张异地登记的营业执照。据介绍,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省首个区级G60窗口,更是合肥市唯一一个全企业类型通办窗口,承办全市12个县区各类企业G60科创走廊异地办理登记业务。

由上海2016年发起的G60科创走廊,目的在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推广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方面发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

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省首个区级G60窗口,更是合肥市唯一一个全企业类型通办窗口,承办全市12个县区各类企业G60科创走廊异地办理登记业务。这意味着,G60这条科创高速公路的通道口,已经在安徽下沉至合肥高新区。对于有意接入这条科创走廊的高新区数千家科创新企业来说,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拓展市场的有力支撑。也是上级部门对高新区发展和未来的“高看一眼”。

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高新区不断创新创优服务,招商引资企业专人负责制、遇特殊情况有特别要求的企业可预约24小时服务制、银行网点登记一体机自助服务制等等一系列创新举措。2018年4月,高新区更是发出全市首张“零跑腿”营业执照,率先实现企业登记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

G60“一网通办”窗口在高新区的设立,不仅将对合肥高新区扩大区域影响力、增进与江浙沪等发展先进地区经济联系扮演重要角色,更是为高新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增添新的动力。据介绍,合肥高新区将积极推动G60科创走廊开展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支持跨区域的创新主体待遇互认、技术转移交易、人才柔性流动、人才社会保障政策“通兑”,加快弥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短板。

科技产业融合

高新人工智能“耀眼”

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之一,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成果显著,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而作为全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近年来培育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企业。目前,中国声谷已集聚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金山软件、神州泰岳等近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形成产业特色明显、技术领先、配套齐全、辐射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同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之一的杭州,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也是全国领先。如杭州本土培育的以监控视频起家的企业海康威视,近年来凭借多年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领域的自主创新,从产品到解决方案全面引入AI 技术,项目在全国34个省(市、区)落地。在AI研究领域,海康威视一路高歌猛进。从2015年至今,其多项深度学习技术在重大国际竞赛中斩获多项全球第一。

在促进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近年来,皖浙两省发挥自身优势,联手在产业、人才、资源等领域积极对接,相互投资兴业,共同开拓战新产业的未来。

2017年,科大讯飞浙江总部落户在位于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港小镇。据悉,萧山区和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智慧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智慧医疗应用、人工智能+智慧管廊和智能城市规划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2022年亚运会,打造智能亚运。

2018年底,杭州市江干区在合肥举办人工智能产业投资研讨会,邀请合肥的人工智能企业前往杭州,携手打造“智慧钱塘”。今年2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决定在合肥高新区合作建设“海康威视合肥科技园”。

据悉,海康威视合肥科技园决定在合肥高新区落户,看重的是合肥优越的营商环境、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干事创业的市场活力。

高新量子企业

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

日前,在芜湖召开的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要聚力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高质量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对这一全新命题,长三角企业该如何作为?此间,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率先亮出自己的答卷:左手组建产业联盟,右手共享人才资源,赋能万物互联,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

赋能万物互联组建产业联盟

身为合肥本土企业,本源量子顺势而为,促进量子计算产业协同,赋能物联网科技沟通万物互联。今年5月10日,5G物联网产业生态大会暨物联网行业数据报告发布在合肥高新区举行。作为发起单位之一,本源量子与参会嘉宾一起共同见证了物联网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启动仪式。

未来,物联网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及物联网教育培训基地将在合肥诞生。这些平台将通过示范项目、上下游对接、教育培训、创新商业模式等方式,吸引物联网企业落户,形成长三角产业协同效应。

这是本源量子促进产业协同合作的一个剪影。事实上,该公司一直热衷于赋能万物互联,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为此,本源量子坚持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模式,主攻“量子计算”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建设本源量子计算产业联盟。

上个月,本源量子与中船重工鹏力(南京)超低温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合作开发量子计算机工作所需低温环境平台,开展量子芯片等业务的研究开拓工作。

三个月前,上海云从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本源量子达成战略合作,加入本源量子计算产业联盟。时间再往前推,回溯至去年9月,本源量子受邀参加上海 201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并与哈工大机械人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联手江浙沪高校

筑人才发展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日前,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智库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李清娟与上海财经大学博士汝刚撰文指出,人才一体化是整合长三角人才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对此,本源电子深有同感,瞄准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创新资源共享,主动与江浙沪的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共筑人才发展增长极,打造量子教育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创新体系。

5月10日,本源量子学习机捐赠仪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举行。本源量子向南航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本源量子学习机一套,用于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量子教育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放眼未来,本源量子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捐赠量子学习机,为中国量子教育事业提供软件支持,为量子计算行业人才储备提供帮助,同时也为长三角人才要素自由流动提供支撑,实现长三角经济带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量子成果产业化创造多个国内第一

本源量子位于合肥高新区著名的量子一条街,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量子计算行业的初创型公司。其依托中国第一家量子信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并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国平教授团队连续十年承担的国家科技部量子芯片超级973项目,致力于用量子技术追溯科技「本源」,坚持深耕量子计算全产业链。

如今,本源量子成立不足两年,已跻身安徽量子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主阵地之一。资料显示,本源量子现已拥有量子计算领域专利、软著、商标共计164项,在量子芯片、量子测控、量子软件、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云平台等业务领域实现多个「国内第一」与「国际领先」。

长三角一体化

助力“双创”在高新区开花结果

合肥高新区是首批入选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在“双创”工作中,高新区也积极融合长三角地区,一些来自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双创平台和创业资本纷纷进驻或者引入高新区。

上海苏河汇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众创空间和天使投资机构,也是该领域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苏河汇在三年时间里,在全国11个城市,为当地政府和园区推荐超过2千家以上的企业;举办500余场创新创业活动;投资并孵化了200多家公司,其中,获得后续融资60余家、新三板阶段10余家。“苏学堂”是苏河汇倾力打造的国内知名众创空间品牌,通过苏河汇的早期项目网络,全渠道吸纳优秀的创业好苗入孵,每半年为一期。

2016年4月15日下午,“中安创谷苏河汇众创空间开业仪式暨沪合众创空间联盟签约”活动在高新区管委会一层多功能厅举办,仪式上举行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和合肥众创空间联盟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安苏河汇天使基金签约仪式;向12个创业团队颁发了苏学堂录取通知书,正式敲响了苏学堂开学铃声;上海苏河汇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罗钥和上海商派副总裁王舰平分别做了精彩的创业主题演讲。

中安创谷苏河汇众创空间由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与上海苏河汇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旨在挖掘合肥最优秀的创业者,将苏河汇三年来积累的服务资源和经验注入进来,助力合肥创新力量的迸发。该项目位于合肥高新区合肥创新产业园基金大厦二层,运营面积1000㎡,可提供128个创业工位,目前,空间拥有10位创业导师,已入驻创业项目12个,入驻率80%。同时,空间还配套设立了首期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助力实现创业梦想,该基金也是合肥高新区设立的双创孵化引导基金出资支持的第一支天使基金。

2012年,高新区科技局和高新融资担保公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杭州银行合肥科技支行共同发起建立风险基金,开展“创新贷”业务,专项支持高新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只要注册地址为合肥高新区内,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均有资格申请“创新贷”。

合肥高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桂新生介绍,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科技型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科技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因此往往需要融资。但是,缺少厂房等重资产的抵押,它们又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桂新生说,“这也是发起设立‘创新贷’的原因,就是希望帮助科技型企业贷款,助推他们做大做强。”

如今,高新区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时,可以灵活利用股权、应收账款、专利等无形资产与实物资产的结合获得融资。从高新区本土成长起来的华米科技就是“创新贷”的受惠者。华恒电子是华米科技的前身,当华恒电子开始投入资金开展移动可穿戴式产品的研发时,遇到了市场突变,企业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员工工资都难以发放。“创新贷”发起者之一的高新融资担保公司在园区摸排企业时发现了这一困境,经过调研认为该公司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通过股权、专利权质押与“创新贷”结合的方式,为其连续提供为期五年、每年1400万元的融资担保扶持。“没有高新融资担保的支持,就不会有华米科技的今天。”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感慨地说。

随后,华博胜讯、国通亿创、一天电气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也相继尝到了“创新贷”的甜头。桂新生介绍,“创新贷”的意义在于,对有资金需求的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可以放宽抵押物条件,补贴贷款利息,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它打破了传统的高成本、实物抵押的信贷渠道,解开了一直阻碍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制约。”

声音

相互取长补短

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

长三角一体化和企业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在长三角地区某个点做完应用示范之后,再往长三角其他地区推广,比原来就要简单很多。”在去年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科大讯飞与三省一市高院签署《推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工智能+法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法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一年过去,科大讯飞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说,这一合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今年1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郭伟清担任审判长的7人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抢劫案件,这是全国法院首次运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辅助庭审。通过这一系统,法院实现了庭审全程智能化,证据审查无死角。对科大讯飞的业务发展来说,更重要的一则消息是,目前人工智能刑事案件的辅助审判系统已经在上海常态化使用,并在长三角地区全面推广。

“我们在长三角地区某个点做完应用示范之后,再往长三角其他地区推广,比原来就要简单很多。”刘庆峰承认,产品推广效率的提升与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息息相关。

在这一年间,刘庆峰还感受到了长三角发展的品牌影响力和人才汇聚效应不断增强。在刚刚闭幕的2019中国长三角青商高峰论坛,刘庆峰和其他青年企业家在围坐一堂,发现大家的沟通交流比以前更为顺畅。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企业的参与热情当然很高。”刘庆峰说,企业要的是市场,要的是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人才,而长三角正好能提供这些有利条件。“如果我们率先在长三角做好,肯定就占据了中国未来的核心应用以及源头创新的主导权。”刘庆峰下了这样一个判断。

在产业布局上,刘庆峰已经看到了长三角优势互补之间蕴藏的机遇。江苏、浙江的民营经济发达,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很强;合肥的源头创新能力比较强,但民间投资还不太活跃;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在海外业务推广、国际人才的招聘上有其独特优势。“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机制,能够进一步挖掘出各自的优势,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刘庆峰坦言,结合这些特点,科大讯飞制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在上海建立了国际业务总部,在浙江推出阅读相关的业务,在江苏布局图像和机器人相关业务。

对于未来,刘庆峰建议,长三角应给予创新创业者更多的扶持政策,比如对无形资产的抵押贷款、对优秀创业者的个人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应有所支持。同时,他也希望,对于长三角产业链的布局有统一的配套支持政策,“针对部分典型的、易推广、具有共性的业务,能否在一个地区试点以后,在长三角其他地方都可以进行推广和应用,给与同等条件下的优先使用?”

“我希望在未来一年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使得我们在这个区域可以汇聚更多的优秀创业人才,可以把源头技术创新做得更加透彻。此外,在这个区域中新兴的创业者和产业朋友们,能够用增量的方式,使长三角一体化形成特色鲜明又相互联动的一盘大棋,我们对未来的产业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做增量,充满信心和期待。”说到这里,刘庆峰加重了语气。

本组稿件由李军采写

新闻推荐

建功新时代

5月24日,安徽某预备役高炮团和合肥包河区的青年志愿者联合开展纪念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和“祖国在心中建功新时代”主题活...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