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李新: 25年,用双手打磨工匠精神

蚌埠日报 2019-05-21 08:13 大字

25年,李新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钳工事业,自己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高级技师,其中的辛苦,他却不愿多说,“我相信,只要愿意下功夫,技术工人也照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责任感,已经44岁的李新依然战斗在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加工经验,积极破解生产难题,成为一线员工中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

5月15日,安徽省方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修分厂工具车间内,生产线上井然有序。李新站在工作台前,对一沓拇指大小的量块做着仔细校验。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需要借助基本的透光测量法,仅凭肉眼就能分辨出0.1毫米的误差。李新从事的钳工工作,是为军工装备各种零部件提供精密测量工具。这些量具一旦不合格,装备的综合性能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法使用。正因为如此,李新对于精度的要求近乎苛刻。

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李新就告诉自己要干一行、爱一行,钳工是万能工种,想要学“精”并不容易。“有师傅在时,他就虚心跟老师傅学习,从一招一式到技巧,他都牢记在心。师傅不在,他就找个工件自己在那儿琢磨,做出来的东西比别人都好。”同事王陈鑫告诉记者,李新身上有一股较真劲儿,很多人身上都没有。他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愿意为之付出,也更有灵气。

钳工既是个技术工种,也是项力气活儿。锉、锯、錾、铲、研、钻,每一项都对体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比同龄人瘦弱的李新在学习过程中并不占优势,虽然在技能方面的天赋从他实习时就已显现,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拿出加倍的努力去弥补自身的不足。车间里,他总是最早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经常别人锁门时,才发现他还守在工作台前,用手中的錾刀叮叮当当地敲击着工件。

李新的努力很快让他成为了同行中的佼佼者,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为公司解决了多项科研攻关难题,尤其在冲压模具的装配调修、精密量具的组装制造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技艺,是全公司唯一能够进行量具精密制造和钢字板腐蚀加工的技术人员。

就在不久前,公司急需一件组合卡规的专用量具,量具两端厚度要求是0.9毫米和0.909毫米,但现有的标准量具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新量具的制造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身为钳工班班长的李新身上。通常,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有0.07毫米,0.009毫米的高度差约为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肉眼无法辨识。如此精度下,公司里的任何机床都派不上用场,薄薄的量块又极易发生变形,李新只能用油石和研磨粉,依着手感一点点打磨。凭着过硬的技术,最终,他如期完成了任务,保障了前方生产单位的使用。

“师傅当年教导我们,做钳工要认真,不要偷奸耍滑,要诚恳,不要不懂装懂。这么多年过去,我还一直记得。”作为公司钳工技术带头人,这些年来,李新先后带出十余位徒弟。每一次带徒弟,他都会“先教做人,再教做事”。李新说,年轻人容易缺乏耐心,所以,首先要让他们细心、有耐心,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一旦交给他们的工作无法完成,精度不达标,轻则降低生产效率,重则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精密作业,最需要心静。不允许丝毫松懈,更容不得半点闪失。沉下心来干好一件事情,才能把下一件事干好,这就是工匠精神。”

新闻推荐

长三角协同产业基金完成首期第一阶段募集

据新华社上海5月20日电(记者有之炘)由上海国际集团等机构发起的“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首期第一阶段77亿元人民币已募...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