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工走出来的“工匠” 全国技术能手曹学涛弄潮煤海践行使命
本报记者 鲁 松
中煤安徽新集公司的曹学涛,一位农民工走出来的“工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企业改革发展事业之中,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将新时期的“工匠精神”阐释得淋漓尽致。
在全国第十四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来自54家中央企业的167名高技能人才受到表彰,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受到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均是全国产业工人中的优秀典范、杰出代表,曾先后被评为淮南市“劳动模范”和“淮南工匠”的曹学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家国情怀铸大爱
曹学涛十分注重学习,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新集一矿固定队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看图纸对他来说就是看天书,但他坚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因此,勤奋好学成了他生活习惯。在他的宿舍里,床前总放着一个方凳,每天工作间隙,他都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单是读书笔记就写了10多万字。先后读完了《机工基础》《液压学》《机电知识手册》等专业书籍百余册。在他的带领下,学习蔚然成风,每天晚饭后办公楼里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学习。凭着进取精神,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肯吃苦的精神,他很快就掌握了现代化矿山的井架、井筒装备、各种提升机施工安装方面的前沿知识。
除了勤学苦练外,他还不忘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单位每次组织献血活动,他都是第一个踊跃报名。“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平安幸福,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这就够了”。一次,在孩子过13岁生日时,他将近年来获得的荣誉和献血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孩子,以此激励和引导孩子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工作上,曹学涛任劳任怨,作风扎实,谦虚低调,成绩突出,让人感动的同时,更让人敬重。他用矿工朴实的品格铸就了人间大爱,以“工匠”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以致用造“匠心”
2009年,因支持新区建设,曹学涛被调往口孜东矿工作。中煤新集口孜东矿是一座现代化的数字矿井,矿井的进口设备占了80%。口孜东矿主、副井的提升设备都是引进的国外高科技设备,他所负责维修的5部绞车,4部是进口设备。面对工艺革新、装备升级带来的新挑战,他将创新作为进取的突破点。针对新设备部件受现场环境制约不能发挥最大效率情况,他采取了“通原理、找差异、抓关键、重闭环、革工艺”五步工作法,精心构思每一次需要检修的工序流程,然后实施对标模拟实践和演练,及时开展对症下药,开展技术攻关,进行大胆的改进、研发,突破了一茬又一茬新设备使用瓶颈问题和“水土不服”现象。为此,他先后主导完成了《一种空气压缩机风道》、《一种多绳摩擦式提升绞车天轮衬垫车削装置》等10余项创新项目。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由他个人研发的《无极绳绞车钢丝绳无毛刺对接》创新项目,被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选为第六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仪式绝技绝活表演项目。
传承技艺铸煤魂
由于矿井新旧动能转换的提档加速,对技能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曹学涛常说“当一个工匠,要的是人人都能干,只有这样才能企业兴旺,国家兴盛”。于是,他把“传帮带”工作作为他另一个追求目标。20个年头,为了不让任何一位组员掉队,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电工组的青年职工,从最基础的螺丝型号、轴承型号、钢丝绳型号教起,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全身心地培养了一位又一位技术能手。近5年,先后带出机电维修业务骨干40多人,他们都能独挡一面,成为机电方面的行家里手。
为让技术落地生根尽快推广,矿上为曹学涛建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曹学涛带领的团队研究解决了主导改进生产工艺,制冷系统井下循环泵轴封改造;副井操车系统摇台起落缓冲装置;矿用绞车制动盘自动清理装置等设备,积极解决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设备维修难题,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肯吃苦的工匠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自“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2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他本人连年被企业评为劳动模范、技术能手。
新闻推荐
日前,肥东第一中学举行第二届“迎驾教育基石工程奖”颁奖大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明浒,县政协副主席赵荣出席颁奖大会...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