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为什么是合肥?访中国科大副校长陈晓剑:“城校共生”带动区域发展

江淮晨报 2019-02-13 09:24 大字

晨报讯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当时,网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合肥?”

事实上,合肥这些年的变化备受瞩目。随着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核聚变重大装置等一批科学基础设施落户合肥,合肥已经成为京沪以外重大基础设施最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伴随新一轮人工智能的风口,合肥高新区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风向标。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初步形成智能语音、智能芯片、服务机器人、智能硬件为主的多元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跻身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前沿阵营。

如果要研究城市与高等院校的关系,合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应该是一组很好的研究对象。中国科大副校长陈晓剑教授认为,在历史的磨合中,合肥和中科大形成了某种自洽,互相成就。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可以承接学校的“溢出效应”。以往,安徽的发展多靠东部地区引领,越往东,越容易接收辐射和红利,但合肥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黑马”般的卓越表现,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去年6月,陈晓剑多了一份任务——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身份的转换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不过陈晓剑说,他依然最关注长三角的人才、教育和科技创新。他指出,现代科技的发展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从科技进步的趋势来看,学科交叉、跨学科融合是加速科技前行的内在动因。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34项成果中,有近半数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结合了生物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三种学科的知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依靠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交叉融合取得的。

从科技发展的特点来看,现代科技进步离不开科学实验,现代化的实验平台必不可少,重装备、大规模合作已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发现或预测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创新企业又重新向大学周围集聚。这些创新公司拿到专利授权,以这些“硬科技”、“深科技”为核心竞争力,把技术做成产品,然后推向市场。

从科技创新的要素看,还要注重提升区域的人才密度,发挥人才的“蜂聚效应”。在谈及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时,陈晓剑认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如复旦、上交、科大、浙大、南大等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数达133个,是我国人才密度最高,知识浓度最浓的地方。长三角地区目前开通高铁的城市不少于85个,通勤时间不超过3小时的都市圈为“轨道人才”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战略可能和物理空间。

国际区域一体化经验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注意发挥科教创新的“火车头”作用,打造科教创新的“核反应堆”。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以G60科创走廊为创新轴线,建立若干个布局合理、辐射带动的“创新高原”,有利于加快更高水平长三角一体化。这样的“创新高原”还是以城市群、城市圈为依托,以一流大学为核心。吸引中小创新公司重新向大学周边集聚,争取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原”。据上观新闻

新闻推荐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本报讯(记者鲍亮亮)记者日前从省商务厅获悉,今年安徽省将瞄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向投资等领域,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经贸...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