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技巧路 国家级技巧教练员杨学全自述
杨学全老师和他的冠军弟子们。杨学全口述赵传兴整理
杨学全简介
杨学全,中国优秀技巧运动教练员,安徽省第一个高级教练员,我国首批国家级教练员。他训练的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大赛,共获得了一个世界冠军,八个世界亚军,十四个全国冠军。
从县城少年
到体操运动员
我叫杨学全,小学就读于怀远城关小学,后升入人文底蕴深厚的怀远一中。由于我从小喜欢体育,平时蹦蹦跳跳,爱好翻跟头,经常跟着体育老师进行业余锻炼,身体素质很好。课余时间,我总是在学校操场上和同学比赛翻跟头,前手翻、后手翻、倒立等都无人能比得过我。在中学读了不到一年,蚌埠专区体操队来怀远一中招收体操运动员,我顺利地被蚌埠专区体操队召入,成了一名体操运动员。从此,我的人生便和体操、技巧交织在一起。
1957年到1958年之间,我在蚌埠专区体操队训练。垫子、单杠、双杠,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每天陪伴着我。那时蚌埠专区体操队刚刚成立,条件非常艰苦。记得刚开始,我们没有训练场地,就在怀远的教堂里训练。到合肥向省队学习的时候,没地方住宿,我们就在大厅,用桌椅隔开,一边男队员住,一边女队员住。条件艰苦,训练刻苦,训练场上流下了我太多的汗水,我的技艺也提升很快。
1959年,在进入蚌埠专区体操队一年多之后,我被调入安徽省体工队技巧队。技巧运动中的翻跟头、叠罗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竞技项目后,它融空中翻腾、抛接、平衡、造型、舞蹈、音乐为一体,具有惊险性、优美性和较高的观赏性,我十分喜爱这个运动项目。
我进入安徽省体工队技巧队的时候,正值第一届全运会举行前夕。9月,第一届全运会就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我虽没有来得及参加第一届全运会,却也目睹了全运会的空前盛况。
我自始至终关注着全运会,并为此感到内心振奋,充满了骄傲,鼓足了干劲,并积极努力地进行训练。第一届全运会的盛况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鼓舞着我在今后的训练中努力拼搏。
安徽技巧队当初的训练场地,也是条件很差的,不大的体操房里,一共挤着技巧、体操、武术三个队训练,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教练员带出了一批世界冠军运动员。此后几年,我刻苦扎实地进行训练,也参加了许多国内比赛,成绩在不断地上升。令我痛苦和遗憾的是:1964年,我在一次训练中受伤,不得已离开了技巧队,连续治疗了几个月。伤愈后我到了体操队,训练了不到一年,受伤处仍然隐隐作痛,没有完全恢复,我不得不遗憾地从训练场上退了下来,为此,我十分难过,等到平静下来,我就想:既然不能做运动员,那就做一名教练员吧,我离不开体操,离不开技巧。1965年,怀着当教练员的梦想和憧憬,我被队里派到武汉体育学院学习。一年里,我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弥补自己理论上的不足。1966年底,我又回到了体操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1970年我进入了工厂——合钢,在厂里不到两年,我入了党。1972年初,根据需要省体委把我从工厂又调回体工队,重新组建安徽技巧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安徽技巧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国内强队之一。
教练员生涯
世界冠军梦圆了
优秀的教练员如伯乐,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尽最大可能让队员们发光出彩。世界冠军的梦想,我没有机会实现了,我要让我的学生成为世界冠军,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上高高升起,实现我未竟的梦想,这是我担任教练员以后的最大目标。因此,我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训练上,与队员吃住在一起。队员们都还小,我既是她们的教练,又担当起了她们父母的职责。我一步一步地走,扎扎实实,认真教学,又勇于创新,积极总结摸索,不停地带队参加全国和世界技巧大赛。队员们也积极配合我,勤奋学习、锻炼,不怕苦、不叫累,坚持不懈。优异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日一月一年十年的训练,日积月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埋头苦干、历尽艰辛得来的。
1980年,我担任体操队教练兼领队,后来又担任了副大队长兼教练员。1983年下半年,我指导卢海燕、李军、杨萍三位弟子练三人技巧。她们独创的“千佛手”造型和“双轿高腿倒立”、“托胸倒立”等新颖动作,突破了国内外三人造型的老模式,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优美的立体感。1984年5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技巧冠军赛中,她们获得全能和第一套两项冠军;8月在合肥举行的全国技巧锦标赛中,又一举囊括了全能、第一套、第二套3枚金牌。
1984年10月2日至7日,第六届世界技巧锦标赛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世界技巧锦标赛是由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技巧赛事。第六届世界技巧锦标赛共有12个国家参加,我作为国家队教练员带队参加了这次比赛,在17名中国运动员中,有我们安徽的三位女运动员,她们是我的弟子卢海燕、李军和杨萍。卢海燕参加了女双比赛,李军和杨萍参加了女三比赛,经过她们顽强的拼搏,最终获得了女子技巧比赛的银牌,距离世界冠军只有一步之遥。
1985年,我的弟子们获得了全国技巧冠军赛全能和第一套冠军。同年9月,第五届技巧世界杯赛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参加这次国际技巧大赛的有来自保加利亚、英国、美国、波兰和中国等七个国家的76名男女运动员。这次比赛是技巧运动自开创以来首次在亚洲、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大赛,表明了起源于欧洲的技巧运动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在国际技坛上享有一定的地位。我的三个弟子杨萍、李军、卢海燕不负众望,技压群雄,一举夺得女子三人技巧两块银牌和一块金牌。弟子们的世界冠军梦圆了,我的梦也圆了!我仰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站在高台上的弟子们,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此后的几年间,我带着我的弟子们艰苦训练、南征北战,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为安徽技巧和体操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成功没有秘诀,只有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齐心协力,坚持不懈,一步步走向成功。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1972年起任安徽省队教练、领队,我培养了十多名优秀运动健将,我训练的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共获一个世界冠军,八个世界亚军,十四个全国冠军。这些成绩,使我成为安徽省第一个高级教练员,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教练。
除了女子三人拿过世界冠军,安徽技巧队其它项目,如男子单人、男子四人、女子双人项目也先后获得过世界冠军。安徽技巧队的成功经验,一是领导重视。二是有一支非常敬业非常钻研的教练员队伍。三是全队具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始终秉承“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的理念。四是全队上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担任行政领导
培养体育人才
1990年,我从教练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担任行政领导职务。1992年,我远赴日本作技巧运动现场示范教学。1993年10月到1997年10月,我担任省体委科研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技巧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体操技巧协会副主席。1993年至2005年,我兼任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97年10月,我担任安徽省体育局第一中心主任,后兼任党委书记。九运会之后,2002年初,我担任安徽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投入培养安徽省体育人才的新的征途。
我时刻关注着安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决心继续为安徽体操和技巧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投入了对体育,尤其是体操和技巧的研究和总结的任务,先后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安徽体育科技》1987年第04期发表了我的论文“女子三人立柱双重倒立的技术分析与训练”,1996年第01期发表了我的论文“1995年度运动训练论文报告会述评”,1999年第04期又发表了我的论文“总结过去,挑战未来——关于九运爬坡的思考”。我还曾与人合著“技巧运动”一书,参加国家体委组织的“技巧比赛规则与健将级规定动作图解”的修改与制定,另参与编写了“全国技巧教学大纲”。为了我所钟爱的技巧事业,倾尽了所有的身心。
老有所为
继续投身体育运动
多年来,党和政府给了我很多荣誉,我获得过原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新中国体育开拓奖,1987年获省“十佳运动员”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我还是安徽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2003年,我正式退休了。退休之后,我还先后担任省健美操协会主席、名誉主席、顾问,关注着安徽省健美操事业的发展。2008年5月28日,我光荣地担当了奥运安徽合肥第172棒火炬手。火炬在手中,骄傲在心头,这是我莫大的荣光。
6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走过之路,有过失败的烦恼,也有过成功的喜悦;有一路的欢歌,也有一路的汗水。我很骄傲:这一生,60年风雨技巧路,我走得勤奋,走得扎实。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老有所为,发光发热,为安徽省技巧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推荐
诗画高铁,最忆杭黄。连接浙皖7个5A级景区,有着“最美高铁”之称的杭黄高铁,1月下旬迎来首个春运。从百年前的“徽杭古道”,到...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