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幸福
图为车轮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检查车轮
记者 邬刚
2018年12月4日,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中央一套播出第五集《血,总是热的》,片中在谈到马钢时有这么一段表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马钢更专注于创新驱动,向高精尖制造迈进,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列车车轮生产基地,为德国定制的,代表世界高铁车轮最高标准的时速320公里列车车轮也在这里生产”。
1月24日,记者走进车轮生产的“智库”——马钢技术中心车轮研究所,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探寻他们如何提高车轮竞争力的“秘诀”。
走进车轮生产车间,一个个钢锭从切割到加热,火红的钢坯被工人们从高温炉内取出,经历热成型与缓冷,成为车轮毛坯,工人们再通过机器加工成锃亮的产品。研究所副所长赵海等人一直在不断地做着记录。虽是寒冬,但炉内的高温让他们额头的汗水止不住地往下滴。“看到我们日常工作状态是不是有些失望,一点也不‘高大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马钢高级技术主管、车轮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江波开起了玩笑。
走出车间,沿着轮箍路向南走上五六百米,就是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检验技术研究所,也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使用性能和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关键平台。陈讲彪博士正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操作着仪器,这样的一台仪器可以将所观测的车轮材料放大100万倍。
生活中,陈讲彪一向话不多,但提到德铁高速车轮产品的开发立马打开了“话匣子”。“让德国高速列车穿上‘马钢跑鞋’!每件车轮的制造务必做到精益再求精,确保交付到客户手中的是满意、合格的产品。” 陈讲彪的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至今他对每一个工作细节依然记忆犹新。
好口碑不仅仅是产品的性能指标,更重要的是产品服役质量。如果说,产品研发是车轮所的“重头菜”,那么应用技术服务便是车轮所的“家常菜”。
这一天,车轮研究所所长刘学华显得有点疲惫,凌晨的时候他还在和远在乌鲁木齐的同事陈灵通在微信交流车轮的运行情况。
为做好马钢瓦顿高铁车轮在乌鲁木齐装车考核工作,车轮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新疆。在每天晚上列车运行结束之后,或是深夜或是凌晨,冒着严寒,陈灵通等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众多停放列车中准确找到装有马钢瓦顿车轮的列车,钻进列车底部,迅速而又细致地对车轮进行检查和记录,丝毫不敢耽误列车正常运行时间。
钢轨是冰冷的,但为马钢车轮树立品牌的心却是热的,车轮应用技术服务团队全程跟踪,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所里的老员工钟斌带着90后年轻技术员姚三成、陈灵通,从太原到哈尔滨,再到武昌,克服因纬度跨越大造成的30多度温差,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与车辆段人员无缝对接,准确掌握车辆信息,争分夺秒完成检测任务。“今天在南方的热浪里艳阳高照,明天在北国的寒夜里大雪纷飞。”车轮研究所的年轻人用这样的歌词,为六天三地的艰巨任务做了生动的“总结”。
“车轮研究所的工作状态是整个技术中心的缩影。”马钢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明如告诉记者,2018年,马钢技术中心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强化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实施科研项目128项,同比增长12%,其中政府项目13项;申报发明专利174项,完成计划的202%;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7项、企业标准34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马钢高速车轮制造技术创新”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马钢轨道交通用高端车轮产品研发团队获2018年安徽省创新争先奖,为马鞍山市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闻推荐
新安江上游水更清 2018年度安徽断面出境水质总体为优、稳中向好
本报讯(记者吴江海)新安江上游水更清了!1月25日,记者从黄山市环保局了解到,皖浙两省对新安江安徽断面出境水质联合监测的2018...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