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记者的心语灵桥
王晖先生的散文杂文集《人语驿边桥》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近日获得2015~201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文学类)二等奖,可喜可贺,实至名归。该书在省出版选题规划论证时,我就有幸接触过内容简介,一直期盼读到新作。当拿到赠书后,尽管杂事缠身,还是很快拜读完毕,忍不住想评点几句。
王晖先生是合肥晚报的资深编辑,作为该报评报员,我与之神交已久。今又读其新著,对这位中年同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该书名“人语驿边桥”,取自皇甫松的《梦江南》词句,其意是将书本喻为人类历史长河之畔的精神驿站和连接古今的文化廊桥。读完新作,我以为,该书也是这位资深编辑与都市报受众心灵沟通的文化廊桥。
著名新闻家邓拓先生曾言,记者应该是杂家。干过二十余载职业记者的老朽,则把“笃志博学,敬业爱民”当作座右铭。王晖正是一位新闻杂家,《人语驿边桥》共载八十九篇散文杂文,约二十万言,谈历史、谈人物、谈世态、谈语言、谈闲书、谈字画、谈旅行、谈饮食,题材丰富、主题多元甚至“芜杂”,但均思想深邃、文笔老辣。这座无形而又深邃的“心语灵桥”,风景无限:时而突兀崎岖须登攀,时而流水潺潺可俯听;有时丽日当空,有时又大雨滂沱……让人们回望历史奥秘,感受世间百态,领悟人生哲理,探究未来规律。贴地气、扬正气、批邪气、鼓士气、长志气、聚人气,很有吸引力、影响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书中不乏紧贴现实、鞭挞时弊的诤言佳作。比如,《最后的晚餐》,文题来自合肥包公墓园的一幅宣传画:“一只白色细瓷餐碟中,盛放两粒银光铮亮的子弹,碟子左右分置一柄银叉和一把银刀,下书五个大字:‘最后的晚餐’。”作者由此画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及时行乐思想”,‘半夜里梦见做皇帝,快活一时是一时’。”并从《笑林广记》和《资治通鉴》中找到佐证。前书说:“苏、杭人同席,杭人单吃枣子,而苏人仅食橄榄。杭人问苏人曰:‘橄榄有何好处,而兄爱吃他?’苏人曰:‘回味最佳。’杭人曰:‘等得你回味好,我已甜过半日了。’”后著中有篇记载:“武则天晚年宠臣之弟——‘全能腐败者’张昌仪,有人忿不过,夜晚在他豪宅写字警告他:‘一日丝能作几日络?’张着家人擦去,可旋即又被写上,再擦再写;张遂在其字旁批注:‘一日亦足。’”后张随其族党倾覆。两例说罢,作者作结:“行色匆匆赴享‘最后的晚餐’者,十之八九便是这‘先甜半日论’的信徒;”而“张昌仪这‘一日亦足’思想,就是‘先甜半日’意识的凸现。”亦庄亦谐,入木三分。
书中也有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作品。比如,《紫姑神佑护的族群》,作者直击当今网络传播乱象,痛批少数不文明网站几乎成了“公共厕所”,只配开展“‘厕所文学’征文大奖赛”之类活动。由政治到文化,由历史到现实,其文笔潇洒悠远而富朝气,真可谓随笔而不随意,杂谈并非杂乱;力透纸背,收放自如;曲径通幽,茅塞顿开。
说来也巧,该书许多篇章都是在庐州西南的罗小店诞生的,而笔者曾经就读的合师院(位于今中科大)大门正对罗小店,有幸曾与作者祖居为邻。也许是这块土地养人,走出一批又一批文化和科技精英,作者当属此列。欣逢改革开放40周年,打油一首,聊表祝贺:
改革开放四十载,晚报耕耘放异彩。
美哉《人语驿边桥》,“名记”初心登高台!
□文/王传寿
新闻推荐
◎放“权”放“钱”,扩大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自主权◎增设“安徽省技术发明奖”本报讯(记者汪永安)1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