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传千古 翰墨润名山 爱国志士、著名书法家汪以道先生事略
管德宏
凡是游览淮上名胜八公山茅仙洞者,大都会被那独特的自然景观所吸引,而那里另一种“风景”,似乎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那另一种“风景”,就是多幅书法精品。其中“茅仙古洞”和“清天观”就是汪以道先生所书。汪以道先生何许人也?对其,今之游人可能知之甚少。然据史料记载,汪以道先生不仅是一位书法名家,而且也是一位坚强不屈的爱国志士。
汪以道先生,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生于寿县城关镇,名以道,字觉民,幼年读书,壮年奔走革命。1912年(民国元年),柏文蔚任安徽都督,汪以道随柏,任安徽都督府秘书。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之役),汪以道积极参与,失败后投身教育,赴北平、天津、南京等地讲学,历时近20年。其间,仍不时宣传革命,利用课堂,鼓励青年立志报国。晚年回归故里,以教书为业,并热心于地方慈善事业,深受乡人爱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迅速侵占我华北大片土地,次年4月,台儿庄会战后,日寇将华北、华东占领区连成了一片,继之向我华中腹地推进,淮上诸县相继沦陷。
1938年5月下旬,日军占领蚌埠后,沿淮西犯,占领怀远、田家庵,伺机进攻寿县。“国军”桂军某部驻守城东平山头、二十里店、赖山集一线。6月3日凌晨,日军发动进攻,日机反复轰炸、扫射,激战竟日,桂军不支,向南撤退。4日凌晨城陷,日军进城后搜捕军政人员和可疑分子,劫掠民家财物,奸淫妇女,古城人民死难者数以千计。日军盘踞月余,计无所得,遂弃城而去。目睹日军暴行,汪以道先生义愤填膺。
1939年秋,县府获悉日军即将再犯古城,县府各机关及学校陆续迁至南乡堰口集、戈家店、双门铺等地。县城由桂军某师(师长陆廷选)与县自卫队防守。县府布告居民自行疏散。汪以道先生“不愿逃离,慨然曰:‘衰朽残年,不能荷戈杀敌,负国已甚,若犹奔逃,不亦耻乎?’”执意留在城中。
1940年4月12日,在淮南线的日军和汪伪王学儒团,汇同自合肥北上的日军矶谷十四师团,总计兵力达6000余人,第三次来犯古城。驻防古城的省保安第九团团长赵达源、副团长黄怒涛,率部奋勇抵抗,县自卫队亦积极参战,多次击退日伪军冲锋,击毙日伪军700余人。但原来商定,驻防城南柏家寨一带,与保安九团呈犄角之势,若日伪再度来犯,与保安九团对日伪进行夹击的桂军龙炎武旅(四一二旅),这时却一枪不发,且悄悄向迎河集方向逃跑。保安九团和县自卫队终究势单力薄,战至薄暮时分,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团长赵达源、副团长黄怒涛及全团官兵和县自卫队人员共2000余人壮烈牺牲!古城再次沦陷。
日军此次占领古城后,为了长期盘踞,便策划成立寿县维持会。得知汪以道乃地方人望,阴谋利用,遂令其至日军仓林联队司令部,迫使其出任寿县维持会会长。先生大怒,严词拒绝,痛斥日寇侵华罪行。日军将先生“囚之空屋,进行威胁、利诱”,先生骂不绝口。日寇无计可施,关押数日后,将其押至省立寿县初级女子工艺学校(原省立第六中专职业学校)门口,当众用刺刀捅死。先生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以身殉国!
汪以道先生“平生淡泊自甘,不治产业,每有所余,均周济贫困,故终身无一亩一田,一石(担)之储”。抗战胜利后,柏文蔚、吴忠信等民国元老,将先生殉难经过及革命事迹,呈报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行文“给予褒扬,并拨恤金以慰其家”(见《寿县志》)。
汪以道先生书法艺术精湛,曾与乡人张树侯先生齐名。先生尤善行楷,笔酣力健;亦擅写北碑,朴拙而有隶意。民国年间,寿、凤一带民众,对先生墨迹争相收藏,坊间招牌出自先生手笔者亦屡见不鲜。寿县博物馆所藏先生节临唐代孙过庭《书谱》,力求神似,“宛若信笔随意而成,极尽自然之妙”,先生艺术功能之深厚,可见一斑。先生所题“茅仙古洞”和“清天观”两幅作品,字大盈尺,笔锋墨润,筋健气爽,为风景名胜增辉添彩,可谓景中之景。先生英名永远与名山同在,与日月长存!
新闻推荐
12月上旬,走进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依然满眼绿色,村口池塘碧波荡漾,水边树木四季常青,凉亭、拱桥在绿叶掩映下,成为一道美丽风...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