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 老百姓原本看不起病的情况大为改观
从先行先试基层医改,到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再到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安徽一直走在医改“第一方阵”,闯出的医改路子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样板。记者从昨日召开的“辉煌40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安徽省医改核心指标明显优化,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正在一一被破解。
县域医共体全覆盖
改革初始,安徽创新提出了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点,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综合改革。2015年开始,安徽省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定项经费补助政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为了让医疗资源布局逐渐均衡,安徽省创新建立天长“县域医共体模式”,被国家确定为四种分级诊疗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今年底,全省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定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国家推广的五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之一。县乡之间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初见成效,县外住院人次同比下降4.88个百分点,新农合省外转诊减少8%,同比减少基金支出12%。
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安徽省实施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耗材联合带量采购三个同步,建立以县域医共体、预约诊疗为切入点的分级诊疗制度,规范临床路径管理与支付制度,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得到缓解。
核心指标不断优化
“改革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安徽省医改创新体制机制,在基层医改、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县域医共体、健康脱贫、编制周转池等方面着力创新,对全国具有示范借鉴意义。”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杜昌智介绍,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改革制、可持续的过程。安徽的县域医共体、药品联合带量采购、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等政策可学可鉴,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据介绍,十年来,安徽省医改核心指标明显优化。与改革前相比,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占比由45.5%下降为34.34%,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由38.6%下降为29.37%,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2017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6.4/10万(全国19.6/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4.1‰,(全国6.8‰),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层就医感受提升
医改的不断推进,老百姓的感触最深,特别是基层群众就医,原本看不起病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
据介绍,随着安徽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发展,城市15分钟就医圈基本建成,远程医疗县域全覆盖,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大病保险、健康脱贫等政策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34.7%,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65%,129万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农合筹资由2008年的100元,提高到2018年的670元。
例平均达70%左右。
与此同时,全省卫生事业和医疗服务水平也在迅速发展。2017年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人次14334.41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了一倍;住院服务人数782.86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86%。2017年全省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4.89张,较2008年增加了2.29张,增长了8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1.93人,较2008年增加了0.65人,增长了50%;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2.21人,较2008年增加了1.21人,增长了121%。寿子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吴碧琦
新闻推荐
■星级记者喻寒松来自省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一周安徽省冷空气活动频繁,多阴雨雪天气。由于气温持续偏低,加上部分地区积雪...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