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今晚收官 姜昆:针砭时弊不是一味找热点撒气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国庆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开赛,今晚将迎来决赛最后一场。本次大赛首次将相声和小品组团比赛,评委阵容更是相当权威。相声组评委姜昆在接受媒体微信群访时表示,相声的功能不仅是针砭时弊,而一味找热点撒气并不是针砭时弊。
“三新三敬”再谈主流非主流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首次把相声和小品放在一起比赛,而在姜昆看来,新时代的演员首先得有“三新”,“第一是气质上得新,侯宝林先生就最早提出了雅俗共赏,市井气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就需要新的风气、新的精神面貌;第二语言要新,新时代的相声演员一定要有反映新时代的表达方式;第三表演方式要有新东西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姜昆直言,现在演老太太就不能像过去那样牙都没有吧唧嘴,旧的表演程式不应该在新时代的表演之列。同时姜昆也指出,新时代的演员要有“三敬”,“对观众有敬爱之情;对舞台有敬畏之感;对艺术要有敬业之恭。别当玩儿似的,俩人儿耍贫嘴只要把人逗乐了就行,这就降低了标准。语言艺术要千锤百炼。”
“观众与作品是一个水涨船高的关系,要满足日益提高的不同层次的群众文化需求就是讲这个道理。笑的规律叫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脑筋急转弯儿要是知道了答案就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了。”姜昆强调,自己一直对相声主流和非主流的提法有异议,“艺术好坏的标准就有一个,这种标准是不能降低的,所以不能够说主流的标准就高,非主流的就可以不高,不可以这样。”
相声若只强调讽刺就会走偏
在姜昆眼中,说相声要做到针砭时弊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事情,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和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创作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去写的相声,那是在刚刚冲破思想束缚和禁锢的时候,大家伙儿说你们相声好,讲了咱老百姓想讲而不敢讲的话。可是,我们老百姓现在是畅所欲言。”所以姜昆认为,一窝蜂找热点、找不足,老百姓哪儿不满意发牢骚就去替群众撒气是一个误区,“这样满足一时的痛快,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挖掘和思考,以及引导和引领。我们不应该是情绪上的出气筒,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
说到相声的功能性,姜昆觉得相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他不提倡简单将相声分为讽刺、歌颂两个类别。“相声擅长讽刺,但歌颂也不能偏废,相声艺术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娱乐的功能,也有教化的功能;既有普及知识的功能,也有展示技巧、才艺的功能;既能引发人联想和共鸣,也有简单的娱乐让人感到欢愉,光强调讽刺就会走偏,就会影响相声艺术功能的丰富性。”
相声得有规矩创作要有耐性
此前比赛中有评委指出开心麻花的选手在相声大褂上写字容易混淆视听,应该讲规矩,对此姜昆直言相声里面很多东西还是应该讲规矩的,“比如魏文亮老师说的大褂这个问题,它也是有规矩的。相声是相面之相声音之声,你穿那个大褂就露了一张脸,就让看你的面听你的声儿。花里胡哨的东西会喧宾夺主,语言艺术你不听语言,没有前因后果,你怎么去欣赏它的艺术?再有,说得不好听就是功夫不够行头来凑,这也是不行的,就是大褂卷袖来讲也是有规矩的。”
姜昆直言,挖掘和思考生活就得耐得住,“我们要总结出具有指导性的东西,我说创作的难点在于作者有没有耐性,能不能耐得住长期深入生活的那种艰苦。过去我跟马季老师,我们去深入生活,一去就是一个月、两个月,得考验耐不耐得住静心的创作,耐不耐得住内心的孤独。今天这事儿、明天那事儿,参加这个活动那个聚餐,能不能把这些都去掉;耐不耐得住在艺术这个实践当中反复的千锤百炼,一遍遍拆解辨析的折腾,去打造精品,这个我觉得是应该做的。”
新媒体语言充满智慧和灵感
年近七十的姜昆直言,网络语言、网络段子和相声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我在1999年,就是我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搞网络,搞了中国相声网,我和丁磊、张朝阳在1999年被提名了‘中国十大网络名人\’。可后来在资本市场的运营上,我比较低能,被市场淘汰了,把我前半生的积蓄全都赔光了,就差卖房子了。”但是姜昆表示自己了解新媒体的个性化、互动性,“这就是今天我们《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为什么要重视与新媒体合作的重要原因。我讨厌网上不负责任的胡说,但是我欣赏网友们充满智慧的语言和艺术灵感。”
用公式说相声的博士入围本届比赛,姜昆表示,“上海交大这对相声博士夫妇,从他们一开始说喜欢相声我就表示过支持。”姜昆觉得,这对夫妇从热爱到熟练掌握再到娴熟地表演相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他们的相声在取材、构思上都有过人之处,离真正优秀的相声作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们尤其是业内人士的支持,鼓励他们将文化底蕴转化到实用的演出技巧之中。”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蒋楠楠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项鑫如果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两万多元现金,你会如何选择?是悄悄藏为私有,还是主动送还失主?近日,安徽财...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