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用汗水浇出累累硕果

颍州晚报 2018-09-19 01:01 大字

身处一群劳作者中间,葛翔是最具辨识度的一个。他身材高大魁梧,性格爽朗,说话几乎不停顿,仿佛这样才能更好地释放满肚子的种植经。

相对于身边传统的劳作者,葛翔大学生的身份和丰富的农学知识,使他常处于中心位置。与人交流,他善于把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语言:“薄壳山核桃树有个怪脾气”、“波尼的优秀是因为中林的付出”。

葛翔是种粮大户葛浩新的儿子,他身上有着父辈们勤劳、坚韧的优秀品质,又希望走出一条更适合当下年轻人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投身农业

1988年,葛翔出生在市农科院一个三代农研世家,自幼与农作物为伴,看小麦扬花,大豆结荚,他称自己“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家中独子,葛翔自然是在宠爱中长大,但他又不认为自己是“温室里的一代”。在他十来岁的时候,父亲葛浩新已开始下乡种粮,葛翔寻找机会参与。他跟随大人下地施过农药,也在粉尘弥漫的粮仓里筛过麦子。

“越是酷热的天气,越是需要劳动。”农业的辛苦,给少年时期的葛翔留下深刻印象,也加深了他与农业的联系。

填报大学志愿时,葛翔对两个专业感兴趣:古汉语文学和农业。父亲对他说:“你从小就参与农业,情况熟悉。你不如选农业,以后也能帮助我。”

在安徽科技学院学习农学专业知识期间,每逢寒暑假,葛翔都来到农田参与生产实践。2010年,还没毕业的他就联合几位志向相投的同学注册了一家农业种植合作社。第二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来到颍泉区闻集镇葛桥村,全身心投入农业。

向专家取经

7年后的今天,对比当初进入农业领域时的心态,葛翔有了不同的感受。

“那时候对农业的认识,停留在情怀、理想和愿景上。现在的理解更加丰满、实际,就是如何向土地要效益、要收益,目标更清晰,信心更足了。”

开始时,葛翔走的是和父亲相似的道路,扩大土地流转面积,种粮,争取丰收。

一次,一位市领导来参观,看到他们正在为玉米抗旱浇水,帮着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抗旱费用60元,增产后每亩多收入100元。如果直接卖青玉米、青豆子,不仅节省人力和抗旱费用,价格也能翻几倍。”

这番话让葛氏父子如醍醐灌顶,“开始强烈反思,如果不转型,风险大,前程不可预测,一次风灾、涝灾、病虫害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经过思索,他们确立了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的方向。

2013年,安徽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葛翔看到了机会。他和父亲来到省林业厅,专家推荐了适合皖北种植的美国薄壳山核桃(又名碧根果),这是一种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的优良树种,盛果期可达一百年之久。

葛翔与安农大林学院和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合作,引进波尼、中林6号、亚林64号等薄壳山核桃品种,开始在葛桥村种植。经过几年发展,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

摸准山核桃树的“怪脾气”

薄壳山核桃原产北美洲,引入中国多年后,经过改良,已适应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多个省份。但对阜阳来说,则算新树种。

葛翔介绍,薄壳山核桃树的“怪脾气”在于喜欢大肥、大水,弱枝结果。面对这个新玩意,刚开始,父子俩也感觉不好伺弄,好在他们背后有一支强大的专家队伍。

安徽省薄壳山核桃首席专家龚明传授了栽培的12字秘诀:春刻芽、夏摘心、秋拉枝、冬短截。通过科学手段,为山核桃奠定长期丰产的基础。

“通过大量浇水、施有机肥,促使枝条多发旺长。剪去一条强枝,可变成三条弱枝,提高挂果率。”在专家指导下,葛翔摸索出不少种植和管理经验。

薄壳山核桃树从种下到初次见果,需要5年时间,10年以上树龄亩产量达400-500斤。

这么长的周期,如何把土地有效利用起来?葛翔发挥年轻人思路活络的优势,在林下套种小麦、大豆、花生,以及黄花菜、丹参、芍药、牡丹等。小麦、大豆等当年即可获得效益,黄花菜一年种多年收,丹参两年一收,芍药三年一收,牡丹四年一收。

“年年都有收益,还可避免农作物或药材价格下跌带来的市场风险。”葛翔说,这种以短养长、以矮养高、高矮结合的皖北复合套种模式,获得2016年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奖。

种好碧根,拔掉穷根

第一批种下的薄壳山核桃树,已于去年挂果,亩产近300斤,今年将迎来更大的丰收。

作为一种市场供不应求的坚果,葛翔的薄壳山核桃还没采摘就收到了订单。目前安徽洽洽、江苏阿里山等食品企业已经和葛翔的大丰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达成协议,以高价长年收购。

另外,每年种植的薄壳山核桃树苗、林下套种的粮食和中药材,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葛翔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附近群众共享劳动果实,实现脱贫致富,“种好碧根,拔掉穷根”。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吸纳了周边304户贫困户,他们除了获得土地租金、劳务收入,还可获得果品收益分红。

目前这304户贫困户全部实现年增收5000元以上,其中200户年增收达10000元。深感重任在肩,葛翔从不敢停下奔跑的脚步。他坚持和工人一起劳动,为每一株果树流下汗水。他坚持学习,遇到问题不远几百里亲自请教专家。他还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获得含金量较高的林业高级职称。

“我的幸运在于,有父辈们的指导和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并从事了我钟爱的事业。”葛翔认为,作为年轻人要顺应潮流、紧抓机遇、敢于变革,才能在新时代有所作为。

颍州晚报记者 刘培军 实习生 王金龙/文 王彪/摄

新闻推荐

江苏省省管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邢正军拟提名南京市副市长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经...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