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纲印象记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提议成立中央文史研究馆,亲自确定馆名,推荐在湖南读书时的恩师符定一先生出任馆长。当时馆员虽为名士,生活多为拮据。在毛主席举行的家宴上,符先生以“文史馆无非文、老、贫”婉拒,毛主席笑着说:“不光文、老、贫,还有德、才、望,这件事还需要先生这样有学问又德高望重的人担当啊!”在毛主席的恳求下,符先生欣然领命。从此,“德、才、望”成为遴选文史馆员的标准。
按照这一标准,目前中央和各省、市文史研究馆共有2000名馆员,他们或为学界翘首,或为一方之望。安徽省文史馆潘立纲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潘立纲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功底深厚。受其父亲影响,他自幼喜好读书和书法。他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期致力于书法的研究和创作;一有机会,他就观摩书法展览,寻访碑林碑刻,拜访书画名家。他深入研习秦篆、汉隶,临摹各朝碑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我尤其欣赏他的隶书和行书。人常说“书如其人”,看立纲书法,其学识、修养如在其中,朴实无华、清淡疏朗之中,蕴含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敬畏经典,尊大家为师,是立纲先生艺术修养之根源。他与书法大家沈鹏先生的交往始于1990年秋,三年后,他去京城看望沈先生,得到沈先生醍醐灌顶的真传。如广采碑帖之长熔炼独家风范,草书求神采不求形迹乃书法界浮躁风气等。2002年,他接到北京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组委会发来通知,与沈鹏、靳尚谊、刘艺等书坛画苑巨擘一道出访,十多天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诗、书、画、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人引为骄傲的“看家本领”。立纲先生一专多能,对这些“看家本领”皆有较深的研究。在我看来,这些看似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看家本领”,却是我们以文化自信迈向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潘立纲求得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题写“赵朴初书印”和亲自布局钤盖14方常用章的印谱,“当代书画家常用印章集”题签并落款加两方姓名章。赵老的印谱和题签,潘立纲一直视为珍宝。2009年6月19日,已过花甲之年的潘立纲,来到安庆市赵朴初故居,捐出一件弥足珍贵的礼物——由赵朴初先生题签的“当代书画家常用印章集”墨宝。
“这些书画作品属于社会、属于大众,己藏不如共有,独赏莫若众享。”立纲先生的收藏理念,反映了他的赤子之心和高风亮节。
立纲先生的大爱之心,源于一种无我的淡定和无私的境界。2012年秋天,赵朴初故居邀请潘立纲审订《赵朴初手迹选》书稿。赶时间付印这部桑皮宣纸线订盒装图书,需要到杭州富阳一家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的华宝斋书社,为此他有缘去富春江畔元代画家黄公望的隐居地,探访《富春山居图》作者的结庐胜迹。蜚声海内外的《富春山居图》山水画长卷,是黄公望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作。此画黄公望自70多岁动笔至85岁临终前才完成,距今已有660余年历史。
伫立在黄公望当年创作的陋室“南楼”前,潘立纲陷入深思: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地,其实是不足20平方米的三开间陋室。尽管陋室面南而阳光明媚,心境也许淡泊宁静,但黄公望毕竟穷困潦倒,苦心绘画也只是守信他人。潘立纲反问自己,耄耋之年还能像黄公望先生那么豁达、乐观、追求尽善尽美吗?他在同古代先贤的比照中,衡量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发出向当代书画家乃至更多的人学习借鉴的呼唤。
文/赵德润
新闻推荐
周涛在肥“写”给话剧一封“情书” 主演话剧《情书》昨日上演,自称圆梦之旅
主演话剧《情书》昨日上演,自称圆梦之旅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